| | | 2018年06月05日 星期二
6
人文聚焦

城市地图上,仍有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华彩


    ■本报记者 李婷

    “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社会上忽略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功绩,是不公平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时龄如是说。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是在上海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专业素质普遍较高、富有敬业精神、商业化程度高的群体。他们中,有本土或国外建筑院校培养的中国建筑师,也有海外来上海创业的工程师和建筑师。近代上海建筑师群体还是中国现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师执业制度、现代建筑教育的奠基者。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学习并应用了中国古典主义、西方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现代主义等多种建筑风格,和外国建筑师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姿的上海近代建筑,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辉煌的一章。

    上世纪20年代,中国建筑师逐渐职业化

    中国建筑师逐渐职业化始于20世纪20年代,一批留学回国的建筑师陆续在上海开业。近代上海建筑师活跃于建筑设计业务的同时,秉承现代建筑师的职业传统,热心培养年轻一代建筑师。

    庄俊是最早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上海建筑师之一。他1910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厄尔巴纳·尚佩恩校区)攻读建筑工程系,191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回国后,庄俊任清华学校驻校建筑师,一开始跟随美国建筑师茂飞为清华大学校园作规划以及一些建设项目设计,如清华学校图书馆、科学馆、清华学校大礼堂等。1925年,他在上海创办庄俊建筑师事务所,开启了长达40余年的建筑师职业生涯。他的早期作品大部分是西方古典主义风格,比如上海金城银行、南洋公学总办公厅、孙克基产妇医院等。自上世纪30年代起,庄俊的设计融入了现代风格和装饰艺术风格,例如大陆商场和四行储蓄会虹口分行的设计。值得一提的是,1927年,庄俊与范文照、吕彦直、张光圻、巫振英共同发起成立了上海建筑师学会,1928年改称中国建筑师学会,庄俊担任第一任会长。

    在留洋的上海近代建筑师中,董大酉的作品充分诠释了海派文化的 “包容与交融”。作为大上海计划的总设计师,他设计的几乎所有建筑——上海特别市政府大厦、上海市体育场、上海市博物馆、上海市图书馆、上海市立医院、上海市卫生试验所等都带上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宫殿复兴风格,歇山顶、琉璃瓦。

    而在极其 “中国化”的外表下,董大酉设计的空间内里却绝然不是古典建筑的木结构,而是完全西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空间中有电梯,各个楼层亦有考究的盥洗、消防设备,如此这般的中西合璧,使得海派文化的内在精髓得到了充分发扬。

    董大酉如此,其他建筑设计师,如范文照、陆谦受等,都以十分自觉的态度和精神,对海派文化做出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推行。譬如李锦沛和范文照设计的青年会大楼、陆谦受设计的外滩中国银行大楼等,都呈现了海派文化的 “可塑性”与 “国际性”。

    中西结合,和外国同行相比毫不逊色

    在本土培养的建筑师中,杨锡镠称得上是佼佼者。他1922年从上海南洋公学土木工程科毕业,1929年加入中国建筑师学会。其代表作有鸿德堂、南京饭店、上海第一特区法院、百乐门舞厅、国立上海商学院等。

    本土培养的建筑师,有一类是在工作中自学成才的。比如,周惠南1884年来沪后在英商业广地产公司供职,在实践中自学。1910年,他自办了周惠南打样间,成为中国最早的土木建筑设计公司。他的主要作品有一品香旅社、大世界游乐场、爵禄饭店、共舞台、黄金大戏院等,其最后的作品是位于延安中路的模范村。

    国人创办的建筑事务所也不容忽视。其中,关颂声、杨廷宝、朱彬等创立的基泰工程司,是第一家中国建筑事务所,曾参与大陆银行大楼、市百一店大楼、南洋公学大门、中山医院旧楼等大量建筑的设计。

    赵深、陈植、童寯1935年组建的华盖建筑事务所,则是近代中国最大和最具有影响力的华人建筑师事务所之一。据统计,事务所承接的大大小小工程项目达200多项。在上海的作品有大上海电影院、浙江兴业银行、合众图书馆等。华盖建筑事务所也设计了大量独立式住宅和公寓建筑,以现代风格为主,代表作有惇信路赵宅、梅谷公寓等。抗战胜利后,该事务所承接了浙江第一商业银行项目,这是上海近代建筑的最后乐章。

    郑时龄指出,近代中国建筑师所表现出的才华与水准,和外国同行相比毫不逊色。他们年纪更轻,更具锐气,能够更好地将中西文化融合,直逼当时国际先进水准。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