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蓓
从走经典路线的上海牌手表、回力球鞋,到主攻“互联网+”和“四新”经济的“独角兽花园”;从始建于1936年的原上海市立图书馆,到深夜书店、无人书店等新零售实体书店;从房龄将近百年的纺织机械厂,到心怀“世界级”梦想的创业园区……杨浦区昨天公布打响上海“四大品牌”行动方案,由老及新,“秀”出了辖区内的品牌资源。
上海启动打响“四大品牌”行动以来,各区区级方案先后出台。杨浦方案开宗明义,高亮显示关键词“创新”——方案全称为《加快建设“三区一基地”,勇当上海“四大品牌”创新发展引领区》,同步出台的还有杨浦区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个三年行动计划。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介绍,杨浦方案将沿“创新”这条主线展开,“1+4”文件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创新。
念兹在兹的老品牌要活起来
百年大学、百年工业、百年市政,三个“百年”在杨浦辖区留下了诸多令人耳熟能详的老品牌。论工业遗迹遗产,有年资以百年计的上海船厂、上海制皂厂、上海电站辅机厂、中国纺织机械厂以及多家棉纺织厂;论市政建筑,有作为中国城市供水史源头的杨树浦水厂,有“大上海计划”时期建造的原上海市立图书馆;论制造品牌,老上海人念兹在兹的上海牌手表、回力球鞋、梅林食品等都出自杨浦区。
打响“四大品牌”,是老品牌重新焕发活力的机遇。杨浦区规划了“品牌价值链提升行动”,决定大力推进制造业品牌战略,支持上海牌手表、回力球鞋、梅林食品、上工缝纫机等一批优秀制造业老品牌重塑形象。
工业时代留下的无形遗产,被概括为“百年工业匠心文化”和 “百年市政历史文化”,两者都将在品牌建设中占据重要笔墨。
面向未来的新品牌创生行动
不论是老品牌的重塑,还是新品牌的创生,都要沿着创新主线前行。李跃旗说,杨浦在经历了从工业杨浦、知识杨浦到创新杨浦的转轨之后,已将创新视作最突出的特质,视作“生命线和引力场”。
根据相关三年行动方案,在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领域,杨浦区都有面向未来的新品牌创生亮点。杨浦区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包含七个专项行动,第一项就是“促进源头创新专项行动”: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节能环保、创新创业服务等领域,建设一批多领域融合、多学科交叉、多功能集成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提升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促进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创新平台、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在区内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等。
“独角兽”是检视地区创新活跃度的重要指标,根据“培育‘独角兽’专项行动”,杨浦区计划培植繁荣的“独角兽花园”——围绕“互联网+”和“四新”经济,充分发掘区内有重大技术突破或模式创新且得到社会资本认可的企业,形成“双创”重点企业储备库,聚焦服务,精准发力。持续关注“双创”小巨人企业,通过政策集成,合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新旧动能转化,新老品牌对话
新老品牌不是没有交集的平行线,地区转型过程中,二者常常要互相对话、互相借力。杨浦区创造过不少 “新旧动能转化”的成功案例,声名在外的长阳创谷就是其中之一。
长阳创谷位于长阳路1687号,占地11万平方米。前身是日商建于1920年的东华纱厂,1945年由中国纺织机械公司接收,生产丰田式织布机,1952年改为中国纺织机械厂,曾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0年前后停产关闭,从此闲置多年。
2014年,杨浦区开始了对长阳创谷的更新改造,在保留老厂房主体建筑的同时,对内部空间和结构进行了适于现代化办公的设计,为老厂房注入了新动能,成为城市更新标杆案例。如今,长阳创谷共容纳约1.8万人在此办公,集聚着一批来自清华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的创业人才,入驻英语流利说、爱驰汽车、造就Talk、智能云科等150家双创领军企业和中小企业。
“创谷”也成了杨浦区的一张双创名片。杨浦区表示,长阳创谷的建设将瞄准“世界级”,深化工业用地盘活和老厂房改造升级的探索实践,案例式推进各类地块新建、改建成低成本、功能化产业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