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鹏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呜嗷喊叫;让老人血压升高,让邻居不能睡觉。”网络上一段描写家长陪写作业时的“段子”,真实又酸楚地引起了无数家长的共鸣。
家长们“陪写作业的焦虑”何处安放?统计显示,中国学生每天写作业超过2小时,而“陪作业”已成为影响家长幸福感、诱发亲子矛盾、家校矛盾的问题。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沪上一些小学生家庭,还原每天晚上陪写作业的真实场景,也来听一听孩子们对于家长辅导作业的心声。
陪作业成破坏家庭关系因素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平台 “阿凡题”曾发布《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中国91.2%的家长有过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78%的家长每天陪。随着孩子年级升高,陪写作业的压力并没有降低,7%的高中生家长每天陪作业超过4小时。
白天是陆家嘴光鲜亮丽的金融“白领”,晚上下班回家后连饭都不能好好吃就灰头土脸地开启了 “夜班陪读”生活,这让“80后”小一新生母亲刘思瑞身心疲惫。因为孩子写作业时的磨蹭、反复讲过的题目仍然会错,刘思瑞常常难忍心中怒火。“有时候觉得压力太大,就把自己关在厕所里静一静,后来发现,邻居、同事,家家都有陪读的苦。”
报告还显示,75.79%的家庭曾因“写作业”发生过亲子矛盾。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作业问题时非常容易丧失理智,为此家长和孩子吵架时有发生。
“我在屋里吼孩子,先生在屋外吼我。”杨浦区的二年级学生家长何娜摇摇头说。于是,同为沪上顶级高校毕业的夫妻俩达成了一致,每人辅导作业半小时,轮班上岗。戏剧性的结果出现了,原本在客厅里冷静理智的爸爸一走近孩子的书桌,没过五分钟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发起火来: “你有没有动脑筋,这个题目怎么不思考?!”
“吼叫”源于家长期待与孩子能力之间的落差
家住普陀区的五年级学生苗苗成绩优异又乖巧,是大家公认的“别人家的孩子”。即便如此,每天辅导苗苗写作业的蓝先生依旧不时向孩子“怒吼”。蓝先生总结说,诱发家长发火的情况不外无这样几种:一是嫌弃孩子动作慢,学习效率不够高;二是如果反复讲过的题目仍然出现错误或者是忘记了,就会觉得孩子没有用心;三是容易在与其他孩子的比较过程中,误认为自己的孩子退步了。
蓝先生毕业于国内一流高校,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在他眼中,孩子的成长轨迹应该像自己一样。一旦发现孩子的成绩不如预想,心里的失落和焦躁就变成了对孩子的怒火。
还有一种压力来自于学校。刘思瑞孩子就读的民办小学“教得简单,考试很难”,刘思瑞顶不住压力就给孩子报了许多培训班。这不仅增添了家长的焦虑感,还让辅导作业时的吼叫“素材”增加。晚上陪读结束后,刘思瑞还会盘算孩子今天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升,以此更新自己的“教学日志”。“现在小朋友的奥数题太难了,如果不提前准备一下,很难讲清楚。”
家长的爱,其实孩子都知道
爸爸妈妈在辅导作业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情如何?小学生们的回答真切有趣:“感伤,这道题不会做也不能骂我啊。”“一个字,狠;两个字,凶狠!”“十分激动,手心会冒汗,我总感到有一股力量拉着我不让我写作业。”
记者发现,父母辅导作业过程中的良苦用心,其实孩子们都知道。网络上,一段“00后”们讲述父母辅导作业的视频传递了这份温情。一个孩子说:“妈妈,其实你每次辅导我做作业,我的心里也很着急的,也很想很快理解。希望你以后辅导我写作业的时候不要那么急,也能更好地理解我。”说着说着,他禁不住红了眼眶。
在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邓赐平看来,陪写作业过程中父母发火看似稀松平常,背后反映的社会化教育问题却错综复杂。最直面地反映了家校互动的新变化——部分学校的班主任会要求家长陪读,使得家长担负起了管理作业的责任。作业量无形中成为了孩子们面对升学压力的“竞争指标”,孩子的课余时间被作业填满,没有自由探索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孩子的压力也不断增多。
邓赐平说,孩子之间具有个体差异,部分孩子可以轻松应对不断增长的作业量,这源于从小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情绪自我管理能力。如果家长没有关注到孩子的需求、能力和情绪,就理所当然地设定远超孩子能力的目标,自然会引起亲子矛盾。他建议家长要理性对待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少用“别人家孩子”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孩子。“亲子之间应该形成动态互动的成长过程,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养育智慧,这其中也包括情绪调节的能力,这能为孩子养成情绪管理能力做出良好示范。”(本文所提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