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旸
人们常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来形容有着曲苑奇葩之称的苏州评弹,但这“曲”究竟如何诞生、又“奇”在何处? 日前,《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三卷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360万字评弹资料文献汇编,几乎囊括了自明清直到当代评弹界的掌故轶事,全面反映了评弹这门艺术的风格特点,以及各时代大事件对它的影响。
这套史料集成的出版系统梳理呈现了评弹发展轨迹,以及它与江南文化、上海地域社会文化的密切关联;评弹从苏州到上海历史演变的史实,也为学界考察研究近代江南、上海文化圈提供了资料基础,学术价值重大。
苏州评弹被誉为曲艺的兰花、江南的明珠,深受江南地区民众的喜爱,2006年苏州评弹入选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的历史研究,对于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全书分三卷,展现了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互动的丰富历史画面。该书主编、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唐力行认为:“缺失了评弹元素,我们心中的江南似乎就不复存在。从苏州评弹这一地域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江南社会,是观察社会的特有视角,这是一个尚未开拓的新领域,是大有可为的。”据1949年12月7日 《上海书坛》 中记载,评弹的风行,不可不说一种可喜的发展,在京沪线上,书场的林立,几乎遍及到任何乡镇间。
早在八九十年前,苏地的书场遍处皆是,大都附设于茶肆里。“设备方面却十分简单,有的甚至一条板凳,坐着两三个人,听了两小时的说书,连腰背都坐酸了。可是听客的水准极高。”书中分析称,流行于吴地的通俗小说,为评弹输送了文学的滋养;昆曲、民歌、时调、江南丝竹又为评弹提供了音乐的源泉;吴地书法、绘画艺术的深厚传统给评弹增添了独特雅趣。
比如,上海有评弹同业组织“润余社”,虽成立较苏州“光裕社”为晚,但社中颇多书艺精湛的佼佼者,并有一些编写新书的杰出人才,为评弹能在上海迅猛发展提供了内在因素。90年前秦瘦鸥编《上海常识》中谈及,上海有书场,为说书人说书处。书场以邑庙为中心点,邑庙书场有柴行厅、文明社、里园、第一楼等。书场所收入之书资,场主与说书者,作拆账法之分派。
据悉,《光前裕后:一百个苏州评弹人的口述历史》等“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新作也即将付梓,有望进一步深度开掘评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