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5月28日 星期一
3
综合

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跨越

以“科技梦”助推“中国梦”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13亿多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开启新征程,以 “科技梦”助推 “中国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图为我国第二艘航母完成首次海上试验任务,返抵大连造船厂码头。(2018年5月18日摄)
新华社发

    5月,即将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将人们的目光聚焦“中国创新”。

    40年前,全国科学大会一声春雷,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2年前,“科技三会”的召开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总有一些时刻,值得被永远铭记。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13亿多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开启新征程,以“科技梦”助推“中国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 “顶天”“立地”“惠民”:中国科技站在历史性飞跃新起点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中国创新“顶天”。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努力,尤其是近 5年,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中国创新“立地”。

    C919大飞机飞上蓝天、国产航母下水试航、歼 20运20正式列装……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认为,“历史性飞跃”彰显的是中国发展的新理念,把发展动力及时切换到创新引擎上来,实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工程创新的“多轮驱动”。

    ——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创新“惠民”。

    复兴号飞驰、港珠澳大桥贯通……一个个重大工程技术成果,将我国从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向强国稳步推进,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科技创新红利。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 “三部曲”,再到构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创新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深化科技改革蹄疾步稳,改革释放出的新动能和新活力不断迸发涌流。

    ■“千里马”竞相奔腾: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中国拥有8100万科技工作者,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十二五”期间,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壮大,R&D人员总量535万,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

    从钱学森、邓稼先、罗健夫、蒋筑英,到黄大年、钟扬……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空中,闪耀着一代代科学家奋力前行的夺目光芒。每一件大国重器、每一项重大的创新突破背后,都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默默奉献。

    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近年来,在诸多院士专家的共同建议下,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明确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科学家如何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等一系列问题,坚持用简政放权的“减法”换取创新创业的“加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热情,激活了万众创新的“一池春水”。

    ■助推“中国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仍然存在。站在新起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科技梦”的助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加快科技创新,掌握竞争先机。

    ——高质量发展呼唤“高精尖技术”,中国必须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增强创新源头供给,夯实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

    ——解好创新驱动“发展方程”,紧握科技改革“点火器”。

    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新号角,站在新起点,研究提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立项建议、审议通过国家实验室组建方案……一系列引领国家科技创新的重磅规划和方案密集出台,清晰定位科技创新供给新坐标。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时代,乘着改革与创新的浩荡东风,汇聚各方力量,我们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的“加速度”,奋力拼搏、自强不息,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新华社记者 胡喆 白国龙 吴振东(据新华社北京5月 27日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