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5月28日 星期一
5
综合

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董事长陈丽蓉带领团队技术创新,有效保障上海、佛山、杭州等地约1000公里运营地铁项目,打响岩土工程技术“上海服务”品牌

钻研岩土卅五载建立“上海标准”


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 (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陈丽蓉。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人物小传

    陈丽蓉,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曾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建设功臣”等荣誉。

    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58年,原名上海勘察院、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该院参与了上海轨道交通、浦东国际机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上海世博会一轴四馆、上海中心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重大工程项目。

    ■本报记者 沈竹士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选址上海建设宝钢。由于宝山地区是软土地基,有人说宝钢会滑到长江里去。上海勘察院老院长袁雅康作为专家组成员受命勘察试验,给国务院打了报告:宝钢的地基可以处理,建设钢铁厂没有问题。1978年12月,宝钢正式开建。

    那时,陈丽蓉还是一名中学生。她属于60后那一代,他们18岁时正赶上恢复高考不久,老三届已消纳完毕。那是一个没有多少选择的年代,年轻人只能被动地接受时代的安排。但从好的方面来说,那个年代极度渴求年轻人才,有一种催人往前跑的意思。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进程。陈丽蓉把握住了机会。

    时代大潮下的被动选择

    陈丽蓉念的是四平路上的杨浦中学(现杨浦高级中学),她家就在马路对面的鞍山六村。考大学时,父亲让她填报同济大学,因为离家近,只差200个门牌号。她是听话的学生,听话的学生总是愿意接受安排。同学们都骑自行车,问她,你怎么不骑车,她说家里太近,走路就行。

    入门工程地质勘察是无奈的选择,她的第一志愿其实是工程管理专业,但是没有达到分数线。填志愿时老师叮嘱所有人勾选“愿意调剂”选项,她就这样被调剂进了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专业。她并不热爱这个专业:“男生爱憎分明,不喜欢,就不听课。作为女生比较听话,既然学了,就认真学。”

    1987年,她一边跟随导师费涵昌做毕业设计,一边等待分配。费涵昌是知名教授,当时做的研究是动荷载条件下的地基强度试验。陈丽蓉希望留校任教。学校的意思是:留系从事学生会工作,但编制不能进教研室,工作三年后视情况再谈教职。她不愿坐冷板凳,转而被分配去了某设计院。班主任告诉她,这是一份好工作,坐办公室,不用经受日晒风吹。

    陈丽蓉去向已定。宣布毕业分配的前一天,在校门口,她偶遇导师费涵昌。“他说你应该去上海勘察院。说你学的是勘察专业,去勘察院是当‘主角’,要是去设计院,那只能做‘配角’。”在命运“安排”的错进错出之后,陈丽蓉选择到上海勘察院做了一名岩土工程技术员。

    两度“辞官”不忘实干初心

    进入上海勘察院不久,院领导点将陈丽蓉当团委书记,这不是她想要的。

    “刚工作的时候,参加了上海石化厂大型油罐项目的岩土设计,很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不想去做团委书记。领导说那你就做兼职团委书记吧。别人知道我要忙团委事务,担心找我承担项目不便,结果是我接触实务的机会变少了,感觉业务要荒废了。”

    陈丽蓉不要做团委书记,但前提是要找到接任的人。她找到武浩接手,后来武浩成为上海勘察院集团党委书记、总裁。陈丽蓉调任科技处副处长,这仍然不是她想要的。“处里有很多前辈,我只有30岁,资历还浅,怎么能领导别人?”那一时期,她挤出时间回到同济大学听课,一心要把专业技术捡回来。

    好在老院长袁雅康支持她走技术路线,她被降级调到上海勘察院设计所。不久,院里拿出设计所所长的位子公开竞聘。都说这个竞聘岗位是为陈丽蓉度身定制的,但她没有参加竞聘。上海勘察院总工程师姚天强找她谈话:潜心钻研实务技术是对的,有为单位发展承担责任的态度也是对的。她终于被聘任为所长。

    2000年前后,陈丽蓉成了上海勘察院院长助理,后来又担任副院长。上任之前,她对时任院长张富根提要求:“千万不要让我分管后勤,还是让我负责生产实务吧。”

    不负时代坚持技术创新

    同济大学本科招生网站对地质工程专业的介绍中,罗列了该专业12位杰出校友,其中8人毕业于1983年至1988年之间,他们或在北京、上海相关院所担任领导,或在美国做大学教授,陈丽蓉也在其中,他们是时代大潮中的幸运儿。陈丽蓉说:“某种程度上说,我得到的机会比当今时代的年轻人更多。”

    当然,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陈丽蓉和同事们坚持技术创新,在国内打响了上海岩土工程技术服务品牌,在相关领域建立了 “上海标准”。以轨道交通隧道结构监护测量为例,此前业界只能高价从国外采购技术、设备。上海勘察院自主研发了基于移动三维激光扫描的隧道结构检测成套技术及装备,包括首次研制的基于远程监控的移动三维激光扫描机器人;提出了高精度解算模型、高效并行处理算法,自主开发了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实现了运营地铁隧道结构变形和内壁损害的高精度、高效率、全覆盖检测,这项技术已在上海、佛山、杭州等地约1000公里运营地铁项目中得到应用。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