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5月28日 星期一
8
专题

深耕智植:漫漫教育旅途厚积薄发 求新腾跃:历历育人征程智慧前行

精器至术 精施“高地战略”激发专业力量

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办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新境界(师资强壮篇)


    师资,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力量,也是优质教育的显著标志。

    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历来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实施 “磨炼教育”的重中之重,予以战略性的地位和基础性的保障。学校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自2015年以来,学校先后完成并接受了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的自评和区、市两级年检。其间,学校立足立德树人本位,秉持 “磨炼教育”理念,逐步扩展 “磨炼”外延,丰富和提升 “磨炼”内涵,致力于通过实施 “高地战略”,践行“磨炼”,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的优质教师队伍。同时,根据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学校实际,统整教师专业成长创新行动,进一步规划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以期在更高层面做强师资,为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给力。目前,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的,就有俞琼、吴淦、刘娜、申玉丽、李哲浩、王耀平、全琴、余颖、隋千里、朱晨旦、赵璧辉等,显示了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追求。

    精彩画面

    专著《校园有机农场》与“杨园丁”

    在青浦高级中学的校园里,有一个不一般的园丁,她就是生物教师杨玲。

    杨玲是上海市第三期双名工程生物名师基地的学员,还是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著作 《校园有机农场》将于最近出版。

    《校园有机农场》,是一位特色教师十余年智慧和实践成果的呈现。杨玲老师从2006年就开始在校内开发并实施这门校本课程。她从学生普遍缺乏对自然的了解,但却满怀环保热情、热爱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现状出发,指导学生采用有机栽培的方法自主种植常见的蔬菜、香草和花卉,探究自制生物农药的药效,利用厨房残余堆肥,并通过有机市集宣传和推广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在采用“有机”的方式对种植物进行管理、维护的过程中,学生体验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学会了生活和生存的技能,更懂得爱护环境,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课程在学校 “生态文明”特色建设与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与提升和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方面都取得了量大质优的成果,在上海各中学的校本课程领域中小有名气。

    杨玲老师用十年的心血浇灌校园有机农场,如今这个被她视为第二生命的“领地”不再只是菁菁校园中培育蔬果的小农场,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绿色生命观念、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育人之场。

    杨玲的成功,让更多的青中教师感觉到学校有用武之地。

    与“磨炼教育”共沐:师资提升的主调

    在青中,“磨炼教育”的办学理念,得到了教师的广泛认同,成为教师发展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磨其心志,炼就品质

    王桂明,上海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青浦高级中学副校长。作为区德育管理与家庭教育指导兼职教研员、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教育系统“爱的奉献”师德演讲团成员,他对“磨炼德育”理念及内涵“磨其心志,炼就品质”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探索,他认为,磨其心志,是指向健康心理、坚强意志;炼就品质,是指向道德品质、学习品质。他与教师一道构建了 “活动—磨炼—成长”德育课程品牌,先后在上海教博会、东方网世博演播室进行交流。

    自从1990年踏上工作岗位以来,28年的教学生涯里,他做了 11年班主任,15年德育管理者。2008年起,在担任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后,丰富的德育工作经历更让他喜欢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喜欢从学生的问题中寻找教育的契机。王老师自己也坦言,以前是个典型的内向型性格。因了这份职业,因了这份付出,有了外向性格的必然转变。而这样的内外融合,让他能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守三尺讲台,行育人之道

    上海市特级教师吴国章说:“‘磨炼教育’告诉我们:专业素养是立身之本。作为历史学科教师,三尺讲台是自己的人生舞台,所谓功夫在戏外。静心学习是我专业成长的不二之道。”

    三十余年讲台生涯,推动着他不断加深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认识;循环不断的师生交流,触动着他时常感悟教书的丰富内涵。业有所精,是他专业发展的追求目标。长期的积累与思考是他通向目标的攀登之道。对于教学,他努力寻求育智养德的统一,试图发挥传承人类文明、传授历史知识和养成历史学习能力的学科特长,体现人文学科的价值观与情怀。他的教学,展现历史宏观视野下的剧变渐移,探究历史过往背后的人事迁动,袒露历史细节感染下的情感取向。敬畏、尊重、情怀,事实、评点、质疑,他尊重历史课自身的轨迹。

    分享经验,是他在前辈们一路扶携中收获的宝贵财富。他在学校综合改革办公室兼任副职,负责教师培训与教科研工作。他主持区历史学科教师研修基地和特级教师工作室工作,为学科教师专业提升,特别是区域学科核心团队和特色教学人才的脱颖而出分享自己的经验,提供自己的心得,因为他得到过前辈们无保留的传授,他深知这是历史传承。

    感言

    教师发展的成就感

    来自于学生成长的获得感

    ■陆康其

    人们推崇的优质教育,其实是由优秀而又丰厚的教育资源作为基础的。同样,学校办学优质,是由教师优秀而又雄厚的教育力量作标志的。

    因此,师资的质量决定了学校的质量,师资的能量影响着教育的能量。无论从办学的一般规律着眼,还是从办学的基本现实着手,师资永远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重视师资建设,就是重视优质教育,成就师资建设,就是成功学校办学。

    青中从诞生第一天起,就始终将师资建设放到一个基础性、整体性、前瞻性的地位,并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努力。因为我们明白,师资建设必须与时代要求、学校文化、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等联动起来,不会是空对空的闲谈。

    同样,我们坚持认为,教师职业的使命感、专业的发展感、工作的成就感,必须在学生成长的获得感中,得到全面兑现和实现。教师发展的成就感来自于学生成长的获得感。

    诚然,师资建设是永恒的主题,教师专业发展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走在前行的路上,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作者为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与“教学改革”共长:师资提升的主戏

    在教育改革深化背景下,学校教育正从学科本位向育人本位转型,培养目标也从知识与能力向作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转型。面对新要求,学校适时制定了由12项重点项目构成的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并以“创建鼓励挑战性学习的‘三思课堂’”,既作为行动的突破口,也作为师资提升的主战场。

    带领教师,率先改革

    陆永梅,上海市特级教师,校教研组组长,区英语学科基地主持人,市“双名工程”基地学员,2000年获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区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01年获上海市牛津英语青年教师教学展评二等奖。2005年获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课二等奖。第三、四、五届区“学科带头人”。2013年荣获第八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优秀园丁奖。2015年获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名师称号。

    她在英语教学改革中担当重任,与其他教师一道挥汗英语课堂教学。她指导情景剧“Mission Impossible”获了第二届白兰氏校园领“SHOW”上海市中学生英语情景剧创作大赛市一等奖。所教学生多人获市“上外”杯高中英语竞赛一、二、三等奖,市科普英语竞赛一、二、三等奖等,学校连续获上海市高中科普英语竞赛团体一等奖,英语教研组获得2013年度上海市“教育先锋号”。撰写的“坚持教师行为‘4R’元素”获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参与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高中英语词汇活动设计》《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设计》等书的撰写。

    教学代数复几何

    数学教师张海红自我“爆料”:“我在青中有一个响当当的绰号——小马达,是学生取的,虽然很没有美感,但大体符合我的性格。”

    教学上,她博采众长,虚心求教;她以勤补拙,踏实求新。如果说心高,那就是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她也永远拥有着高远的目标。

    工作二十年来,她除了两个班的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担任数学提高、竞赛辅导、开设讲座等教学工作,虽然很忙,但毫无怨言。

    “在教学中我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促使我更注重自己业务知识上的完善。我虚心地向老教师求教,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借鉴他们的教学方法,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我还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刻苦钻研大纲要求,研究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针对班级中有自费生这一情况,我精心备课,做到上课时既能照顾到自费生的要求,又能给成绩好的学生一片发展的空间。每节课都精心设计引例,所举例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一步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而且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基本功与课堂教学大奖赛中,曾获一等奖的好成绩。”

    一路走来,她获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 (提名)、多次被区教育局记功等,这些大大小小的荣誉给她压力也给她动力,她说: “不问代数几何,我愿不改初心!”

    创造性地教,探究式地学

    学校教师创造性地教,已形成风气,尤其表现在 “三思”课堂。  “三思”,在这里特指勤思、善思和奇思。学校强调,在教与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是提升学生学力的基础;引导学生在勤思中把握思维方法,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路,从而遇事能通过正确思索,及时找准关键点,解决问题或理顺关系;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催发奇思妙想,将奇思视为不可多得的学习结果表达载体,并在可能情况下付诸实践,同时以个人奇思带动全班的探究学习气氛。“三思课堂”项目被区教育局立项为“2015年重大研究项目”。

    为指导和引领教师改进课堂、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学校已先后组织了三轮 “三思课堂”创建系列行动,以“创造性地教,探究式地学”、 “聚焦教学设计与实施,鼓励挑战性学习”、“激活学科思维,解决学科问题”为主题的教学综合评价实践探索也正在进行之中。

    与“专业项目”共舞:专业发展的主打

    专业项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师能的有效途径。

    勇挑重担,不负使命

    2016年9月,杨志燕老师担任了新一届高三的年级组长。她此时已经担任了高三一个TI班和一个普通班的英语教学工作,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杨老师迎难而上,挑起了这个重担。

    巧合的是,2017年高考,上海市新高考综合改革  “不分文理科”、 “3+3”的选科方式、“外语一年两考”、 “综合素质评价”等新措施就要检验各校的教学成效了。面对如此大的高考变局,杨老师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积极探索应对策略,不断完善各项举措,在从课程出发,构建走班教学模式;从管理出发,采用 “五导”育人策略;从教师出发,落实  “三思课堂”项目;从学生出发,促进综合素养提升;从需求出发,确立培育优长机制等全新举措中如鱼得水,艰辛而努力做好高考新政实施第一届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杨老师在这一年中也是边做边学,边学边调整。值班安排、自修课安排、拓展课安排、各种材料的分发、数据统计、各种会议讲座的安排、培优班的培训、电子屏的展示……年级组的事务似乎总是如此琐碎又繁多,很多时候她一直处于“上蹿下跳”的状态,来回穿梭于各个办公室里。在那一年中,几乎每个晚上她都要工作到11点后,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杨老师说:  “作为上海市高考改革的第一届,我们有过迷茫,有过慌乱,但更多的是迷茫后的清醒、慌乱后的镇定。我们进行了研习,清晰了高考改革的各项举措;我们请来了专家,领会了高考改革的实质意义;我们采取了措施,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2017年的高考成绩做到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现了大的突破,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这是广大师生协同努力结下的硕果,也与杨老师的默默付出不无关系。

    交流互动 共同成长

    作为区 “示范教师”和地理基地成员,俞琼老师尽其所能,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努力为青浦地理教学团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校内,她毫无保留地为新进教师敞开课堂,帮助他们能有更好地提升,为学校地理组充实更多的力量。在校外,她提供已有的参赛经验,帮助参加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的老师进行磨课。积极承担起区级展示课的重任,珍惜每次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俞老师除了在高中地理教学领域不断努力外,还结合曾经在中职校教学的经历,尝试着将地理学科的本质真正渗入到一些地理的分支学科中去,去年1月,她受邀编写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三入”国际贸易地理》,并任副主编。她和主编共同商讨确定教材的框架和目录,负责完成了主题和项目模块的开发,形成了编写体例,招募组织参编人员进行编写工作,进行其他成员部分主题和项目的修改,其间她独立完成了四个项目和一个主题的编写工作。最近她正在对教材进行校对和图幅的修改,如顺利,年内此书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任教多年来,俞老师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正因为有了这些努力,俞老师先后荣获了 “青浦区新长征突击手”  “先进工作者” “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建校95年巡礼之三

    与“学生成长”共进:教师幸福的源泉

    学生的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向,也是教师获得成就感的来源。学校强调,教师的职业幸福表现为对学生成长的全面担当。

    “我们喜欢上她的劳技课”

    学生们说, “我们喜欢上她的劳技课,喜欢跟着她做CAD作品和电子作品,喜欢她在社团带着我们一起去做游戏训练,私底下我们都叫她盛大。”在学生眼里,她就是比自己多懂事一些的大姐姐,凭借这一点,每年接受一批新的社团队员,她都能很快地融入其中,和学生打成一片。

    区 “示范教师”盛心怡认为教师的含义,除了字面意义还有核心,就是“爱”和 “责任”。教师只有热爱每一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建立起“尊师爱生”的和谐关系,学生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也只有热爱学生,正确对待、宽容学生的错误,才能耐心合理地引导每一位学生。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到走上工作岗位这十几年以来,盛心怡老师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在劳技和科技教学工作中,她投入了满腔热情,默默地付出,用她真诚的爱,关注、引导、帮助学生,她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工作上,甚至放弃了双休日和假期,为学生成长挥洒着青春的激情和汗水。

    薄冰上的美丽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她评选上海市园丁奖的文章,题目叫 《薄冰上的美丽》,美丽可以理解,那薄冰呢?后来,才渐渐明白。她说,一路走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是怕有些什么闪失,而是担心没有顾虑周全,没有做到最好。那个薄冰之上绽放的美丽的老师叫贾军。

    当年,还是新教师的她任教没多久,就接班成为了10班的班主任。而那个班,很多人都说可能成为一个乱班。由于教学楼的限制,那个班的教室独立于其他班,离她的办公室也很远,为此,她养成了一路小跑的习惯,时不时去查一下岗,还特设了 《心灵之约》的随笔本,试图借由文字去洞悉班级中的动态。

    学生回忆说:“而当贾老师成为我的老师时,当初如履薄冰的青年教师已经绽放美丽。她是 ‘优秀班主任’、‘金爱心教师’,‘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她带的班,成绩斐然。各大高校遍布她的桃李。而今,她又承担了学校德育领导工作,春天诗会、诚信考场、校园开放日主持、生涯规划沙龙策划等崭新的天地渐次展开,她说我还在成长。”

    2015届毕业生张嘉旎说: “这就是我的老师,这就是我们青中的老师!而我,很高兴成为他们的学生。”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