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5月27日 星期日
6
圆桌论坛

延伸阅读


《2017中国产业发展年度分析报告
——创新驱动的视角》
芮明杰、王小沙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系主任芮明杰教授和上海市产业发展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王小沙带领的研究团队主持编写的 《2017中国产业发展年度分析报告——创新驱动的视角》(简称  “《报告》”)日前出版发行。《报告》旨在关注国家近些年制定并推出的相关创新政策,在创新投入增长、创新产出成效以及对新型产业体系、新型供给结构形成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报告》首先分析了2017年中国产业发展总体状况,认为稳增长调结构取得一定成效,  “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呈现,新兴产业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在我国创新成果不断增加,创新环境持续向好,但创新环境仍有待进一步改善的背景下,  《报告》基于创新驱动的视角,对大类产业发展进行动态分析,传统产业发展整体平稳趋缓,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相比较来看,新兴产业在发展速度、盈利能力、创新要素投入及创新成果产出等方面均优于传统产业。  《报告》的最后对不同区域的创新环境及创新成效进行了阐述。

    《报告》指出,通过分析2017年我国产业发展的状况,可以发现国民经济的供给一侧有许多严峻的问题,但也有新的增长力量在成长。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产业发展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我国产业经济发展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呈现出产业发展的新特征。 《报告》主编芮明杰教授认为,这一新特征,就是迈克尔·波特教授所提出的国家产业发展阶段的第三个阶段、即 “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区别于主要依赖于劳动力、自然资源、投资投入的 “生产要素驱动发展阶段”和 “投资驱动发展阶段”,技术创新成为第三阶段中产业与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是利用知识、大数据、技术、企业制度与商业模式等无形创新要素,对现有的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进行新的组合改造,实现现有价值链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发展形成面对未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在减少或改变传统生产要素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

    《报告》从2017年总体国民经济增长以及产业发展的状况分析入手,研究创新驱动对产业发展的效用,并通过把产业体系划分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大类,以及把我国划分为四个大区域:东中西部地区外加东北地区,对近些年来我国产业发展背后的创新驱动要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我国创新投入产出的总体状况、创新投入产出的结构、创新环境以及 “双创”战略推动的进展。

    《报告》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首先,创新驱动力已经形成,产业发展后劲逐步增强。总体来看,2017年我国创新效率有所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上升,产业结构持续改善,新产品投入产出效率有所增长,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新动力已经形成。

    其次,产业创新理念收获更多共识。产业创新是过程性创新,产业创新的成功需要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四个创新环节交替发力,动态演进。从另一方面看,除了产品创新是产业化创新的源头创新外,其他三个环节,本质上是帮助新产品实现市场成功的再创新。 《报告》指出,今天,我们可能更要关注和支持再创新,大力鼓励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在别人创新的基础进行改造再创新,这就是持续创新。

    第三,产业发展的创新环境在改善,但创新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