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5月24日 星期四
3
要闻;广告

历时十年编制完成的《太湖志》即将出版

记述太湖流域治水历史和文明


    本报记者  赵征南

    17篇、66章、约62万字,从2008年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启动编制 《太湖志》以来,经历了材料收集、整理、撰写、润色、意见征求等阶段,日前终于通过终审。审查专家组认为, 《太湖志》可在根据审查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正式出版发行,这将填补太湖流域没有流域层面系统志典作品的空白,对继承流域优秀水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治水史和文明史,一直以来,密不可分。太湖流域最早的水利工程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泰伯在梅里(今无锡梅村)建立了小国“勾吴”,在今无锡市东南开挖了泰伯渎用于水运和灌溉。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北方多战乱,而太湖流域社会相对安定。西晋永嘉之乱引起我国人口第一次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治水活动也随之兴起。

    隋唐至宋代,太湖流域经济已逐渐超过北方。唐安史之乱和宋室南渡,又两次形成大量人口南迁,全国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五代吴越时期,苏州、杭州已成知名的都会,这一时期也是水利的兴盛时期。

    太湖下游史称有“三江”排水,即东江、娄江和吴淞江。约在公元8世纪前后,前两江相继湮没,仅留下吴淞江。元末明初,吴淞江下游几乎全部淤塞,且疏浚无效。明永乐元年,开挖范家浜,上接大黄浦,下接南跄浦口 (今吴淞江),引淀山湖众水由范家浜东流,其后河道通畅,黄浦江总汇杭嘉湖之水及淀山泖荡之水,并替代吴淞江成为太湖下游主要排水通道,也促进了上海地区的繁荣。这一工程在太湖水利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据明朝弘治年间 《上海县志》记载,当时上海商人 “乘潮汐上下浦,射贵贱贸易疾驶除十里如反复掌,又多能客贩湖、襄、燕、赵、齐、鲁之区”。

    对于  《太湖志》而言,一方面,它的内容涵盖水系、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水旱灾害、流域规划等方面,同时记载了流域历代治水工程、流域管理、水利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与现状,翔实记述了流域水利事业沿革和发展脉络,反映流域治理与管理的史实,具有鲜明的水利行业志特色;另一方面,品读这部长达数千年的太湖流域治水史,就如同品味太湖流域从古到今的水文化传承史,到处充溢着水文化元素。

    在初稿先前的修改过程中,评审专家也专门提出建议——继续着重水文化的笔墨,增补流域历史名胜、璀璨人文等与水文化有关的内容,希望能让社会各界人士更加了解太湖流域的治水历史和文明。

    参加《太湖志》编制的人员,除了太湖局的专家,还包括流域内地方水利(水务)系统的专业人员,从各处汇集而来的心血,远不止62万字。“以志为鉴,以志资治,以志传世。”这是《太湖志》主要执笔人之一、长期从事水利研究和流域治理的老专家王同生的期待。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