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5月24日 星期四
12
专题

深耕智植:漫漫教育旅途厚积薄发 求新腾跃:历历育人征程智慧前行

大器至成 精致“磨炼教育”生发优质分量

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成就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新境界(办学特色篇)


    一所立志于 “磨炼”的学校,不仅在于对事物发展客观缘由的正确认知,还在于对规律导向主观愿景的科学驾驭。

    一所把 “磨炼”作为办学全程的钢铁般意志和执着追求的学校,总有一种希望在飞溅火花。

    一所把教育架构在 “磨炼”基础上并科学运筹的学校,总有一种收获在春秋绽放。

    已经建校95华诞的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经过漫长的教育寻旅和孜孜的探索积淀,经过“青浦实验”的浸润,选择“磨炼教育”,自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缘由,更有实践探索创新的寻觅。

    在青中从教多年后出任区内两所高中校长,于2015年重返校园并出任校长的陆康其,对此深有感触。他说:  “新世纪以来,一个热词——‘磨炼’,在青浦高级中学校园里行走。在会议的发言中,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中,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交谈的话题中,在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中,不时会冒出 ‘磨炼’一词。这两个闪着光彩的大字,随着学校自身的不断发展,正逐渐入耳、入脑、入心于师生;随着学校影响的日益扩大,又慢慢传达、传扬、传颂于社会。”

    如今, “磨炼”成了青中办学持续坚守的核心理念,用心打造的品牌标志;成为师生寻求成长发展的共同信念,用智形成的行为方式。青中的 “磨炼教育”,正以越磨越亮的精气神,在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行列中独树一帜。

    根植深厚:“磨炼教育”产生的缘由

    青中自产的“磨炼教育”,有着学校办学传统的根基,有着“青浦实验”的催化,有着青中人不懈的探索。

    发轫之初,“磨炼”血脉

    1923年出生的青中,诞生于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乱世中,青浦的志士仁人前人先辈出于救国之心举办学校,希冀救亡图存,在历史的发展中留下了自己不屈的足迹。尤其难得的是,学校的发展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简单粗糙,而是非常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这种在困境中耕种、在沉默中奋起的精神,在它发轫之初就已为青中未来发展贯通了血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青中迎来了春天,传承发扬磨炼精神,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了贡献。

    青浦实验,“磨炼”滋润

    青中的“磨炼教育”深受与改革开放并行的“青浦实验”的影响。

    1977年,青浦县教师进修学校数学教研员顾泠沅组织数学教学改革实验小组,开始了闻名中外的青浦数学教改实验,当时的青中是最早的数改实验基地之一,翁志勋等多位教师参加数学教改实践,是实验小组最早的核心成员。受到数学教改实验的影响,青中从1979年开始,在校内倡导开展教学科研。

    40年前,这场由教育专家顾泠沅领衔,起始于数学教学改革,继而在全区境内引发的教育改革,推崇的  “活动——发展”模式,有着不断磨炼的特质,置身于“青浦实验”地基的青中,不仅作为实验基地全程投入,而且萌生了磨炼的意识和意志以及做法。学校认为“磨炼”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特点,是推动学生主体发展的驱力。

    积淀形成,“磨炼”日成

    上世纪末,青中易址新建,成为一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嗣后,学校开启了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创建行动。当时,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申报方案中有一项要求,即学校需从办学传统中总结特色经验。几十年来,历代青中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为学校积淀下了体现“踏实、严谨、刻苦、勤奋”职业精神的办学传统。

    在时任校长吴甫光带领下,学校于2001年制订《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划》,并确立了“磨炼出素质”的办学理念,启动实施育人、强师、管理创新“三大工程”。《规划》确定了学校的实验项目:“磨炼出素质——城郊寄宿制高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实践研究”。

    2005年 4月 25至26日,市教委专家组对学校《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划》的实施进行总结性评审。最后市教委批准青浦高级中学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至此,青中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由县重点中学——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三级跳跃”,“磨炼教育”雏形遂成。

    内核丰厚:“磨炼教育”成熟的精华

    青中的“磨炼”“磨炼教育”,经过长期积淀和反复探究,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架构体系,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外延。

    出处有典,不谋而合

    “磨炼出素质”一说,取自于著名教育家钱伟长先生一篇关于讨论素质教育的文章。巧的是,青中的校牌正是钱老亲笔题写的,由此可以说,“磨炼出素质”这个论断倒是 “师出有名”了。

    后来,学校将磨炼理念贯彻、渗透于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以 “磨炼教育”为标志的办学理念。

    磨炼要义,日渐清晰

    校长陆康其认为,古往今来,对于人的培养,都强调要刻苦磨炼。凡论教育,所指也皆涉磨炼。  “磨炼”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是培养人的实践过程,学校的育人目标应是让每个学生在磨炼中成长、成人、成才。

    “磨炼”的意蕴,可追溯于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中所提及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的教育主张。

    学校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磨炼理念的内涵也需要不断完善、丰富与提升:从被动性较大的接受磨炼,基于统一要求的规范式磨炼,走向体现主动、自觉地进行行为选择的自主性磨炼,体现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创造性磨炼。现代意义下的磨炼,应该是全面的、协调的,学生需要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经受锻炼,既扬长又补短,又体现主体性,即它不是缺少足够认识而为的自发行动,也不是缺乏自觉性的被动行为;还应强调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不能不计实际效率、效果,更不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而蛮干。

    “磨炼教育”,内涵深邃

    目前,青中的 “磨炼教育”经过实践,已经日臻完善。学校对 “磨炼教育”办学思想体系有着自身的诠释。

    人类的祖先在艰苦的环境下生存、繁衍,依靠的是石与火。石经磨琢方为器,铁须火炼始成钢。 “磨”字中含 “石”, “炼”字中含 “火”。 “磨炼”二字,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蕴含着深意。古人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磨炼,就是让人面对、经受、克服、战胜人生道路上的艰难困苦,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基础教育的使命,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基础”是 “磨炼”出来的。学校经过十多年对于 “磨炼”理念的实践探索,更坚信这两个字对教育的启示与引领。

    办学理念:磨炼教育,玉汝于成。

    基本内涵,坚定信念——磨炼出素质,坚守实践——磨炼即成长,坚持改革——磨炼促发展;让学生在磨炼中不断成长、成人、成才,教师在磨炼中能够成功、成就、成家。

    育人目标:基础厚实,懂得磨炼。

    培养具有健康身心、坚毅品格和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青中人。

    磨出必备品格,炼就关键能力:磨心志,炼精气;磨思维,炼智慧;磨四肢,炼体魄;磨视听,炼美感。

    课程宗旨:三年磨炼,一生受用。

    立足真善美,围绕德智体,统整三类课程,建设特色课程,聚焦核心素养培育,滋养学生特长发展。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