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瞄准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标,上海把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卓越心,使这座城市更有温度、更富魅力、更具吸引力。
追求卓越就是要有高标准引领,要向国际知名标杆城市的管理标准看齐,形成自己的标准体系,引领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管理要有实招、妙招,多策并举综合治理,要发挥好传统优势,强化基础手法,加强依法管理;也要与时俱进,突出创新取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努力把“神经元系统”全覆盖,加快建设“城市大脑”,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各种问题、风险的及时智能化处置。要善于借力,发挥多主体作用,用好市场化机制。来自基层的丰富实践探索,生动注解着绣花要得手绵巧,方寸乾坤看针法。
徐汇区田林街道,这是一个建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成熟居住社区,集聚着不少工人新村。
近两年来,伴随着全区深入推进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建设,基于区域的大数据平台,越来越多社区的繁杂事项走上了网络快车道,更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嫁接入日常生活,智慧的“神经元系统”全覆盖,让这个柴米油盐味十足的老社区由此焕然一新。
“主题服务包”打包“你想知道的”
借助行政服务、网格管理的海量数据,徐汇社区的上空逐步架起了一张无形网络,实现了 “自主感知、全面处理、智能分析、精准执行”。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贯通,为企业和市民提供 “家门口、指尖上、一体化”的服务。
以田林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为例,服务中心不仅积极配合全市通办工作,对接信息平台,促进政务互联互通、共享公开;同时,推动民生服务事项就近办理,在居委会设立延伸点,提供全面的政策咨询,办理部分业务的预审预收材料服务。主动对接网上政务大厅,提供表格下载等功能。
服务中心聚焦完善 “最后一公里”民生服务,让居民群众 “看得到”“看得懂” “简单办”。围绕群众最关心、办理量大的 “一件事”,中心根据不同人群分类打造四套 “主题服务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推送给前来办事的群众。比如,针对育龄女性及学龄前儿童的 “宝妈看过来”,针对来沪办理居住证人员的“居住证的那些事儿”,针对社区重残无业人群的“你该知道的待遇”、针对社区老年人群的 “养老服务包”等等。 “宝妈看过来”这个服务包中,从孩子出生如何上报户口,怎样办理新生儿居民医保、住院医疗互助基金,到如何申领生育保险金等等,将公安、社保、医保等条线与育龄女性及学龄前儿童有关的政策和办理事项,从 “宝妈”视角进行了整合解读,让有需要的居民一次性了解多条服务政策。
以大数据护航公共安全
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田林街道启动打造 “智慧社区”,以大数据护航公共安全,以人工智能助力治理创新。
2016年起,街道在田林十二村先行启动智慧小区建设,在每个门栋内外、进出闸门等主干道及易发案部位新增监控探头53个,全面升级85个楼栋铁门,全部安装实名制电子门禁系统。2018年3月底已完成10个小区智慧项目建设,共安装10类共1680个神经元传感器,包括:人脸识别、车辆微卡口、智能门禁、智能监控、电子嗅探、烟雾感知、电弧监测、水压监测、智能井盖、智能车棚等,设备嵌入 “智慧平台”,自动识别陌生人和车、自动预警可疑线索,自动推送工单,小区智能安防水平大大提高。
基于传感器的分析、预判、发现能力,街道也配强了处置能力——整合基层各支队伍,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快速处置,形成闭环。如针对地铁出入口可能发生的大客流聚集等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专门制定 “四长联动” (地铁站长、轨交警长、派出所长、街道长)工作机制。
变“事后管理”为“事前预防”
田林十二村,这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随着年岁渐长,小区公共设施老化陈旧,雨天有路面积水,晴天有马路菜场,加上绿化长期无人修剪,社区外貌脏乱差,时常有盗窃案等发生。
今年起,小区启动智能化建设,不仅将升级防盗门,实行智能门禁卡实名登记, “以卡管人”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成功杜绝了以往常有的违搭、群租、偷盗等问题。同时,在主要出入口安装人脸识别,在门栋内外围安装摄像头,确保对高空抛物无死角监控。特别是在小区重点部位安装微型消防站前端感应设备,针对独居老人家庭,试点安装采用智能烟感报警器及电弧装置,防止发生电气火灾。
目前,小区内各类神经感知元所获信息在街道智慧指挥平台实时呈现,并集成、分析、推送工单、全程跟踪和反馈,使问题发现变被动为主动,问题处置从滞后变提前;同时,大数据整合、自动分析、后端研判,有利于及时了解群众对安全诉求,提供有针对性安防产品。同时,依托智能化小区管理系统与社区综治中心、网格中心、派出所、城管中队等部门的现有智能平台对接融合,将 “事后管理”转变成为 “事前预防”。
以田林十二村为例,智能化系统建设以来,不仅实现 “零发案”,无群租、无违建小区,孤老照料、非机动车管理、黑广告乱张贴等一系列小区治理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链接
以党建引领衡复风貌区精细化治理
支部建在项目上,促风貌保护
徐房集团党委在推进架空线入地等项目中,将支部建在项目上,成立临时党支部,助推精细化管理。徐房集团党委在应急维修中心设立党支部,建立党员先锋突击队,为风貌区居民提供房屋水电检修、屋漏检测、防寒抗冻、空调维修保养、白蚁防治等服务。
“行走中的党课”,挖掘红色文化
天平街道开展设计了三条红色线路,将宋庆龄故居、新四军秘密电台等红色地标“连点成线”,利用网络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开设“行中走的党课”,累计参与1200余人。
湖南路街道通过 “音乐党课”等形式,挖掘红色经典,开展 “艺术中的党课”。依托巴金、张乐平等一批名人故居,追忆红色人物,讲述红色故事,以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形成具有风貌区特色的党建成果,推动 “两新”组织党建与区域化党建联动。优化服务站点,促进民生服务
在主干道淮海中路沿线,加大党建引领下的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在世纪商贸、环贸中心、瑞力大厦等楼宇载体,徐汇艺术馆等公共场馆布局“下一站·党建服务站”系列站点,提供“午间音乐一小时”、活动场地支持等多种党建服务项目。在党建工作中融入社会组织的力量,也使得“两新”组织和区域单位党员进一步走进社区、认同社区、融入社区、服务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