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青) 昨天,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联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共同成立“早产儿护理研究项目”,旨在形成一套针对早产儿家长的专业培训体系,让早产儿更好地从医院过渡到家庭环境,从而确保每一位早产儿安全与健康成长。
上海每年出生20万新生儿,其中早产儿发生率达10%左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任曹云教授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家长存在将医院“保暖箱当成保险箱”的心态,“他们缺乏相关知识,不知如何照护早产儿,觉得将孩子留在医院更放心,一些孩子为此要推迟出院一周左右。”但从医学专家角度来看,这并不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因为早产儿本就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母婴分离,如果病都治疗好了,还是应该尽早和家人在一起。
同样困惑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是,往往千辛万苦救治成功的早产儿回家后,可能因为父母的不专业照护而前功尽弃。
据悉,通过早产儿护理研究项目,将早产儿喂养、疾病预防、家庭参与式照护、出院过渡护理的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相融合,通过多学科干预完善早产儿的系统管理,向早产儿家庭宣传科学的家庭护理方法,了解早产儿的心理行为发育,熟悉各类疾病早产儿的喂养,疏导家庭成员焦虑情绪,从而帮助父母在住院期间参与照护特殊对象,在出院前学会照护特殊对象,提高早产儿的出院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