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静
作为职工的“娘家人”,过去五年间,上海工会持续下移服务重心、强基固本,扩大工会组织、工作和服务的覆盖面,不断加大服务职工力度,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提升职工素质和技能,让职工群众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团结凝聚全市职工群众为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卓越的全球城市而建功立业。
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方便户外职工群体
“喝水、充电、避雨、乘凉、加热饭菜……这个爱心站解决了我们的困难,电器设施都是最基本、最需要的。”负责浦东新区崮山路(羽山路—张杨路路段)清洁的环卫工侯玉良,每天凌晨5点前到岗,一天都在户外清扫道路,平时自带早午饭,以前往往只能吃冷的。去年9月下旬起,崮山路649号一处6平方米的门面房被改造成“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对外开放,侯玉良和附近的环卫工、交警、辅警、协管员,以及路经此处的快递员、送餐员、出租车司机、物流驾驶员等户外职工有了“歇歇脚、避避雨、喝喝水”的地方。这是市总工会和社会爱心人士合建的浦东首家“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每天为40至50人次户外职工提供服务。
近几年,为服务广大户外职工,全市各行各业工会集中发力,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建立数千家“户外职工驿站”和“关爱环卫工人爱心接力站”。今年,在已有资源基础上,首批挂牌600个“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解决更多户外职工饮水、休息等实际困难,使关爱持续升温。
接力站包括本市部分银行、通信企业营业网点、超市卖场、药房、饭店、便利店、快捷酒店及各区职工服务中心、街镇党建服务中心、基层服务站等单位,主要分布在户外职工工作相对集聚区域的沿街,提供零距离、面对面、符合其“生物钟”的精准服务。今年内,接力站还将增加至少400处。只要登录市总工会“申工社”App,点击“服务站”板块就能在“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栏目中查询站点信息。
探索新型行业工会,服务就业职工
随着科技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企业不断涌现,一支规模大、流动性强、分布广泛的新型就业群体应运而生,包括快递员、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网约厨师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本市新型就业群体人数已超过150万。
如何保障他们的利益,将他们纳入工会服务体系? 市总工会主席莫负春介绍,针对新变化,市总工会积极探索建会入会新方式,目前已建立网约送餐员、快递(物流)员等各类新型就业群体行业工会;同时,深入开展农民工入会集中行动,积极尝试在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护工等群体中开展工会工作,做实职工企业外入会和网上入会工作,努力扩大工会组织、工作和服务覆盖面。
此外,上海工会还全力推进非公企业和街镇(开发区)“小三级”等基层工会体系建设,重心下移、强基固本,健全完善工会组织体系;加大资源下沉力度和对基层工会的经费倾斜力度,使基层工会“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服务联系更多职工群众。据悉,截至去年底,全市工会会员已达766.6万人,其中农民工会员297.2万人;基层工会4.8万家,其中单独建会4.2万家,涵盖20.7万家单位。
选树“上海工匠”,打造“工会大学校”
上海的发展离不开一支规模庞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过去五年,上海工会全力打造“工会大学校”,加强对职工的思想引领和教育培训,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促进职工全面发展。
2016年,市总工会启动“上海工匠”培养选树千人计划,预计用十年时间推动各行各业培养选树1000名具有工艺专长、掌握高超技能、体现领军作用、做出突出贡献的“上海工匠”,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严谨细致、攻坚克难、创新超越的工匠精神。两年间,182名“上海工匠”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标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日前,第三届选树已启幕。
围绕上海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及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等重大任务,上海工会还积极搭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劳动技能竞赛活动、职工素质能力提升等平台,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岗位建功。最新调研显示,目前,本市技能人才比例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总量超过100万,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从2010年的25%提高到2016年的31.1%,中高级技能劳动者比重明显上升,结构比例逐步趋向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