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5月17日 星期四
6
教科卫;专版

我国南海遥控深潜科考成果丰硕

首次在南海海底发现古热液区和规模最大铁锰结核区,获得一系列高质量数据和样品


科学家在南海海底发现的古热液烟囱。
科学家在南海进行海底采样。

(均同济大学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通讯员 黄艾娇

    昨天凌晨1时许,随着“嘉庚”号科考船缓缓停靠厦门通达码头,由同济大学主导的南海遥控深潜科学考察航次历时一个多月,终于圆满完成预定科考任务。“我们在地质学、生物学和沉积动力学等方面获得了多项重要发现,采集到一系列高质量数据和样品,为南海深部的构造、沉积和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此航次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周怀阳教授介绍,科学家们首次在南海海底发现并命名了古热液区,还新发现了一处南海迄今规模最大的海底铁锰结核区。

    新发现古热液区分别获名“南溟”和“楼兰”

    此次科考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部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组织的重要科考航次,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担任指导专家组组长。

    来自国内九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2位科学家,涵盖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生物学等多个专业。科学家们通过遥控深潜机器人,对从南海东北到中南部陆坡的冷泉、海山和特殊沉积区高效地进行了33次科学下潜考察。

    此次科考水下时间累计320小时,单次水下科学作业时间最长达33小时,下潜最大深度为3850米。

    周怀阳说,此次科考的重要成果是,首次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古热液区,并采集到了古热液烟囱样品。

    由于海底古热液区分布有限、标志不明显,古热液区的寻找和发现十分困难,至今在深海发现的古热液区数量仍然十分有限。这一次科考中,我国科学家们在南海的两座海山上各发现一处古热液区,分别命名为“南溟”热液区和“楼兰”热液区,其中由富集古热液烟囱或热液沉淀物丘构成的“南溟”热液区范围至少有700米长。

    “相对于现代大洋扩张中心较新的热液活动而言,这次南海海底古热液区的发现和研究,对金属成矿及其后期风化富集过程研究、深部生物圈探索、潜在金属资源开发都十分重要。”周怀阳说。

    首次在国内实现海底直播科普深海科考

    此次科考,科学家们还有多项新发现。新发现了一处南海迄今规模最大的海底铁锰结核区,并基本确定了2013年发现的蛟龙海山铁锰结核区的分布范围和分布特征,这将为南海铁锰结核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奠定基础。

    科学家们对南海北部至中南部的十座海山进行了近底考察后,发现水深600米以下的海山绝大多数地方都有火山岩出露,还发现了一处深海罕见的、位于1500米水深海山上壮观的火山岩柱状节理构造。

    “我们还对南海北坡一处活动冷泉的大型生物群落及其冷泉碳酸盐的发育进行了系统的基线调查和环境原位观测,基本摸清了这一活动冷泉的发育区域以及分布特征。”周怀阳告诉记者,“这是深入研究与保护南海海山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手资料。”

    此航次首次在国内实现了面向大中学生和公众的深海海底现场直播科普活动,观众与海底作业机器人还进行了实时互动,通过科普活动让专业及非专业人员参与海底科考。据统计,在5月 11日的直播活动中,半小时内观众就超过了17万人次。

    “南海深部计划”今年进入冲刺阶段

    作为我国海洋科学领域迄今最重大的基础性综合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自2011年启动,已在南海海盆的起源、形成过程和现代过程的研究中,获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性认识。今年,这一计划进入冲刺阶段,南海有望成为国际上研究最为深入和全面的边缘海之一。

    作为“南海深部计划”的另一深潜科考航次,“南海深部计划”西沙载人深潜航次目前也正在实施中。

    5月13日,年逾八旬的汪品先院士和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丁抗一起登上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在海底进行了长达8个多小时的观察研究和采样工作,发现了以管状蠕虫和贻贝为主体的冷泉生物群,并在玄武岩区发现了以冷水珊瑚和海绵为主体的特殊生物群。汪品先成为“深海勇士”号迄今迎来的最年长科学家。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