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5月17日 星期四
4
国际;专题

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上海健康医学院搭建贯通式医学人才培养“立交桥”


院前急救课程
2017上海健康医学院健康跑

上课国际护理技能大赛现场
上海健康医学院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
临床医学院学生白袍仪式

    教育是兴国之本,职业教育是强国之路。三年前,首家以健康冠名、培养适应健康中国战略需求的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市属本科医学院校———上海健康医学院应运而生。

    紧随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纲要,学校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以崭新的姿态,高起点设计、大手笔运作、高标准建设,搭建“中职—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贯通式一体化“立交桥”式医学类职业教育体系,致力打造“应用型、特色性、国际化”的现代高等医学院校。

    突出职业化培养架构,着力搭建特色性教育体系

    学校将“职业化”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紧紧围绕专业和职业培养,构建中-高-本-硕贯通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各层次均可进出,满足学生不同时段的需求,形成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的优选路径。

    双螺旋发展培养架构,彰显“三实”教学成果。学校在教学中把导学、导思、导练结合起来,达到“基础扎实、训练落实、感情丰实”的“三实”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DNA,把实践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让人文成为应用型人才的灵魂,构建实践与人文双螺旋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架构,为社会培育带有健康医学院基因的阳光健康的人才。目前,学院高学历和高就业率已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普遍认可。学生家长吴杰说:“中本贯通对职业目标明确的学生而言,在人才培养的持续性、连贯性上具有绝对的优势,未来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社会更需要具有高精尖技术过硬的人才。”

    “五个衔接”高度融合,深化“三个结合”特色理念。学校在以多学科知识和技术实践能力相融合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确定了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推出了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课程”及“整合课程”,同时做到了五个衔接,即专业学习与产业需求的衔接、课程内容与职业体系的衔接、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衔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证书的衔接、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衔接,真正实现医工结合、医养结合、医保结合“理实融合、知行合一”的一体化培养模式。

    与此同时,与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在临床医学、护理、康复、医疗器械、医学技术、药学等学科取得了联合研究生培养资格。

    15个实验实训基地、13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铺筑理学对接“快速通道”。“通过实践,我能够更快地了解病人的需求,提高自己的技术,娴熟的扎针技术也能缓解病人的痛苦。”说起实训课,吴夏一就一脸的兴奋和期待。目前,吴夏一和她的同学们与专业任课教师已构建成了师生共同体,在提升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渗透临床护理思维,激发护理的创新能力。

    突出国际化办学方向,着力畅通应用型人才成长渠道

    “4年的实践证明,我确实在药学领域学得不错、而且很有成就感,我还打算申请今年暑假去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的交流项目。”药学专业就读的大一学生蒲佳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精准化设计,人才上升渠道不断拓宽。学校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开展的合作项目为药品营销本科专业、药物学硕士专业。针对中高职、中本贯通项目,学院已经把法语列为二外加入了中职学习的课程。药学学院院长徐一新表示,如果选择到法国完成本科、硕士学习,与中职3年+高职3年+本科2年的学习历程相比,既缩短了教育周期,又节约了教育成本,既避免了课程重复,又提高了教育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际化视野,全球就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学校目前有中日合作临床工程技术、中美合作护理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参加日本临床工程技师职业资格考试和美国国家注册护士考试合格率均在80%以上,不少毕业生在国外医院、企业就职。此外,学校还与5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合作、110个国际往来交换项目、2800名在校生海外游学,20%学生具有海外游学经历,80%在校学生获得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或教学经历的体验。

    标准化建设,学校国际知名度不断扩大。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科学研究、教师培养等领域,该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引进和借鉴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目前,已通过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技术教育国际认证。同时康复治疗学(物理治疗方向)专业圆满通过WCPT国际认证中期考核,认证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着力构筑创新性实训平台

    作为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国家和市级大赛的亲历者,医疗器械学院2015级的沈佳宜同学有着深刻的体会。“创新创业大赛让我跳出‘题海’,看到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不同零部件形象组合,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突破、创新。”2016年,她与同学组队参加“上海大学生创客大赛”,在沪近30所知名高校78支参赛队伍中力挫群雄、拔得头筹,夺得大赛唯一的一等奖。随后,又先后获得“第三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特等奖和全国总决赛“铜奖”,并作为学生代表在第77届中国医疗器械博览会的“2017年上海健康设备与人才发展高峰论坛”上发言,展示了学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风采。

    谈起以往比赛的经历,沈佳宜回忆道:“通过大赛,发现自己对于早期课堂所学的相关学科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学校组织的这些别开生面的实践课,都让我越发清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也感受到了国家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渴求。”

    学校自创建以来,特别注重“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调“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学校利用实训平台,开展月月赛、学期赛、校园技能活动周和创新创业活动月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2017年,学校共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达168项,在本科学科竞赛中共获得奖项126项,与2016年相比,增长96.88%。其中特等奖和一等奖增长100%,二等奖增长31.58%,应用型特色性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突出仁爱心文化浸润,着力厚植有温度的医德情怀

    学校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修订本科和专科人才培养方案,增加“课程思政”元素,坚持“结合专业、发挥特色、融入全程”的原则,完善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每一堂课的教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注重知识技能提升职业素养、道德品质教育的结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改革的各环节和各方面;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中,通过“五轨并行”教学模式改革以及形成性评价实践,使课程教学从单一的专业知识维度向职业素质培育、社会责任感培养等多维度延伸。

    “文化育人”,让温度滋养医德人文。学校重点打造叙事系列课程,通过阅读、倾听、对话、叙事、感悟、练习等形式,培育学生理解病人,学会共情的能力,唤起学生对医学背后人文精神的深思,实践“文化育人”这一思想,把“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医德的内涵,向大众传播医学精神,真正服务基层百姓,让医学温暖每一个人。

    “医患共情”,在实践中提炼人文素养。临床医学院学生会创造“兔博士”的人物形象,依托公众号载体,以兔博士的口吻叙事医学,提供案例给同学们思考,提高学校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临床医学院的项雨晨同学是这项改革的发起者和实践者,她撰写的论文《“叙事医学、医患共情”》在首届上海市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论坛进行了主题报告,同时获得“优秀风采奖”;临床医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以“掌握急救知识,守护健康生命”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2017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突出百分百就业战略,着力深化联动式合作育人

    学院对接十九大健康中国战略,瞄准教育综合改革目标,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调整,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与能力,培养全科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其他高层次医技、医护人才,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优质充裕的人力资源保障。

    深化医教协同,优化人才培育模式。学校充分利用浦东国际医学园区的地缘优势,把握教育与卫生改革带来的机遇,全面推进医教协同,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进一步优化护理、口腔医学技术、药学等专业在中本、中高贯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产教结合,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实践环节的学时学分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创新性实验项目,启迪学生思维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运用的能力,建立互动式、合作式、开放式、研究式实验教学模式,不断推进和加强“校、企、医、监、研”五方联动合作育人。

    深化合作培养,实现百分百高质量就业。学校与数百家医疗服务机构、医疗机械企业和检测机构保持全方位紧密合作关系,成立了现代护理职教集团和医疗器械职教集团、建成全国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全国医疗器械人才培养基地等。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上海健康医学院紧随健康中国战略,借助“医工结合、医养结合、医保结合”的特色办学优势,构筑贯通式一体化医学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在“厚德至善、健行康民”的路上砥砺奋进、铿锵前行。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