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5月17日 星期四
7
近距离

生命被需求才会闪光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教师张炯理


    文汇报:黄莉认为您是对她和她的家庭帮助最大的人之一,您是怎么做到的?

    张炯理:作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辅导队的成员,我是2008年5月29日来到都江堰的,当时黄莉在广州做手术,我最初见到的是她母亲和9岁的儿子。她母亲对我们非常礼貌,但内心非常痛苦和焦虑;而她儿子对我们的来访很抵触,甚至想把我们推出门。这时候,只有真诚的陪伴和倾听,以及耐心,不能急着去说安慰的话。唯有等待合适的时机,他儿子主动和我交流,真正的心理辅导才可以开始。你想想,一个才9岁的孩子,得知自己最爱的妈妈遭遇了这么大的不幸,内心是何等的痛苦和恐惧啊。不久,他画了一幅画,是一名武警战士,手里拿着一束花,我问他这是谁?他说,这是救了我妈妈的武警战士。于是,我俩开始了一点一点的交流。几天后,他才慢慢地接受了我,向我倾述了他对妈妈的爱和担心。

    文汇报:您认为黄莉现在的状态如何? 我认为可贵的是她一点都不“装”。

    张炯理:黄莉的状态一直都是真实、自然和率真。她虽然获得了很多荣誉:2013年“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4年“全国五好家庭标兵”、2017年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等等,但我觉得无论有没有这些荣誉,黄莉都是真坚强,而不是“假坚强”。她所做的事,是发自她自己内心的需要,并不是去为了迎合某一种“营造英雄”的舆论需求。她的丈夫也提醒她:“你不是神,你能做的好事很有限。”她也认识到自己能力有限,所以她始终很真实,不说大话,她只能帮助残友走出家门、自食其力,她也不可能“做大做强”。

    文汇报:您觉得黄莉能走出重残的阴影,靠的是什么? 对社会有什么启发?

    张炯理:首先,是靠她自己的三观坚定,这源于家风家教的熏陶。记得我第一次去广州看她,那时她刚做了一个三四个小时的手术出来,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谢谢你对我儿子这么好。”这让我很震撼,说明她遭了这么大的罪,但没有停留在自己的痛苦之上,没有觉得别人做这些都是应该的。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恩,激励她走到现在。她心里有比她自己更重要的人,就是她的儿子、她的家庭,这是她内心深处的动力源。同时,她的最核心层的家庭,她的母亲、丈夫和儿子都非常支持她。她妈妈赶到广州医院的第一个动作是抱着她的头重重地亲一口,黄莉泪水涌出,她妈妈大喝一声:“我们都说过的,不许哭!”这份四川女子的爱和坚强,都是黄莉“真坚强”的力量之源。包括她做“心启程”,完全是出于同病相怜、同侪相助的真情。

    当然,社会的关爱、政府的支持十分重要。确实要感谢都江堰的政府和残联为黄莉他们做的一切。在一个市场化的环境中,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对残友的关爱,一个服务残友的慈善性公益组织要生存发展太不容易了。政府的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二是为他们提供实际的需求。生命被需求才有价值,生命有价值才会闪光,这也是对更多的残疾朋友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激励。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