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5月12日 星期六
7
国际;综合;广告

沪苏浙皖联手推进长三角区域社会养老服务业

启动异地养老政策“通关”行动


    ■本报记者钱  蓓

    上海市民退休之后,在江浙皖找一座小城市客居或常住,这样的异地养老,未来也许不再是少数人的时髦,而将成为长三角全体老年人的便利选择。在昨天举行的首届长三角民政论坛上,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民政部门启动全面战略合作,决定联手推进“一体化战略下长三角区域的社会养老服务业”。

    长三角共同面对的人口现实

    长三角三省一市民政部门负责人齐聚本次论坛,大家盘了盘各自地区的养老数据:2017年底,上海、江苏、浙江、安徽6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达到33.2%、22.5%、21.77%、18.16%。三省一市老年人口规模近4456万人。而根据上海社科院现场发布的数据,从2015年起至2020年,长三角常住老年人口规模每年增加100万以上;从2020年开始的15年,老年人口的年均增幅更是高达近200万。

    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也意味着广阔的养老服务空间。社科院报告预测,从目前到2035年,长三角地区的高龄化水平增速相对缓慢,这为应对2035年后的高龄化高峰期提供了绝好的战略准备期,此时促进长三角养老服务业合作与发展正逢其时。

    多城养老生活是自然选择

    在长三角区域内,老年人旅居养老、随迁养老等异地养老现象并不少见,长三角养老服务企业的跨省市经营更是常见。三省一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连, “多城养老生活”是老年人自然而然的需求。但在区域一体化配套没有到位的情况下,长三角异地养老还不是全体老人的便利选择。上海社科院指出,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都是由地区性统筹或财政支出的,因此,各地医保政策、补贴政策缺乏对接。医疗保险异地结算问题是各养老机构反映的最普遍问题。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的是市级或县级统筹,各地政策不一,医疗保障待遇差异大。目前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主要面向异地退休安置人员和符合条件的异地转诊人员,并且只实现了住院结算,无法做到门诊结算,仍然不足以支撑起稳定的异地养老生活。

    共建一体化养老服务市场

    三省一市民政部门决定深入推进长三角民政事业一体化发展战略,首先聚焦了区域养老合作。他们认为,长三角地区需要开放、交融的养老服务市场,打破区域市场壁垒,促进社会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推动养老服务信息互通、信用体系互认;营造让老年人受益的制度环境,以老年人需求为中心,加强规划联动,推动区域内异地居住的老年人养老政策 “通关”。于是沪苏浙皖民政部门发表了有关 “推进长三角区域养老合作与发展”的 “上海共识”,提出建立健全区域养老工作协作协商机制,推进解决涉及长三角一体化养老的具体问题。今后三省一市民政部门将统一统计口径,共建养老服务领域统计制度,明确统计范围,健全指标体系,建立共享数据平台;强化相互认证, “一地认证,三地认可”,探索养老服务机构设施、服务和管理标准,老年照护需求评估标准和评估结果,养老护理员从业资格互认互通。

    为便利异地养老,四省市民政部门将以推动异地结算为目标,研究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机制。同时,共建“敬老卡联盟”,方便老年人共享优待和服务资源;深化“养老顾问”,构建区域养老信息咨询、信息发布及行业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养老信息互通,推进老年人异地养老“前台畅通无阻、后台加速对接联通”。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