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晶卉
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纸质单据作为流转交接凭证,也许已经落伍。在上海港就有这么一张名叫 “集装箱设备交接单”的纸质单据,大船靠岸、进港卸货后,这张纸是集卡司机领取集装箱的惟一凭证。由于具有特殊的法律效应,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多年来它的电子化进程走得有点迟缓。
不过,这份沿用了30年的纸质单据,今年应该能“退休”了。在昨天举行的上海自贸区企业贸易便利化政策解读会上,上港集团宣布下周起试点 “集装箱设备交接单”电子化,年内争取全覆盖。
为拿一张纸,往往要跑100公里
对于集卡司机来说,传统的拿单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船公司和船代理公司会通过一道道快递,把交接单传递到港区附近的各个集散点。然后,司机会通过调度拿到一道指令,根据指令到指定的集散点去拿这张设备交接单。
港口隆隆的车轮声中,司机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原始而低效的交接场景,但私底下的抱怨声也不绝于耳。比如,一些船公司在外高桥没有堆场,另一些在洋山港没有堆场,而外高桥和洋山港的距离约为50公里。为了这一张交接单,司机们不得不来回跑上100公里,最起码花费两个小时。万一跑错了地方更惨,浪费资源、时间、燃油……
司机们觉得麻烦,港口道路也因此难堪重负。数据统计显示,每年港口和堆场至少要处理2000万张设备交接单。上港集团上港陆服公司总经理戴越观察发现,由于这些离散点都分布在港区附近,有些是简易建筑,有些是堆场门房,导致大量集卡在口岸附近聚集, “其实司机并没有进行作业,而只是为了拿取物流单证,却造成了周边道路的拥堵”。
小小一张流转单,想取消却并不容易。事实上,上港集团一直在为此努力。上世纪80年代,集装箱业务有20多种纸质单据需要流转,目前仅剩下两份,可都是“硬骨头”。上港集团调研发现,要取消这张纸,背后得有上亿元的投入。
上海港已连续八年刷新全球集装箱吞吐量之最,但世界银行过去几年对我国营商环境的测评中,“第一大港”在跨境贸易通关便利这一指标上的评分,在全球排名中始终比较落后。
司机不再跑路,无纸化推动效率提升
这一沿用了30多年的纸质单据,今年终于将实现“电子化”。戴越透露,从下周起,上港集团将选取两家试点的船公司进行业务推进,争取年内在所有船公司实行“集装箱设备交接单”的电子化,“未来信息将回归电子化载体本身,而不需要再进行单证的实体传递,整个物流链条流程将由两条并线为一条”。
这意味着,司机不用在路面跑,取而代之的是数据跑路。未来的流程是这样的:报文发放之后,将通过网页进行全流程传递,每个驾驶员通过上港集团的App,就能便捷地在手机上接单和确认,不仅不需要在港区附近领取交接单,甚至“过路”时都不需要点开App进行操作——通过 RFID(无线射频)和 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道口能够智能识别车牌信息,直接和后台进行业务匹配,这可以进一步解放集卡的运力,让它们在更通畅的道路上运行。
据悉,近年来,上港集团已将分散在各港区的业务受理点集中汇合,并且投入巨资搭建网络平台。戴越告诉记者,过去两年,绝大部分司机已使用智能手机并习惯移动支付,“整个设备电子化不是上港一家的事,我们本周开了15场培训会,培训了几千家车队的调度,无纸化普及的时机已经成熟”。
优化营商环境,绝非只是做表面功夫,往往从最难啃的骨头下手,才能让人感受到效率与提高满意度。上海港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将向全世界亮出一张以高效通关为核心竞争力的 “上海服务”优质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