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要让学生意识到,法律规则是抽象的,而公平正义是具体的;法律纠纷内核是法律问题,但外层包裹着人情、伦理、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设想你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回家就看到哥哥和弟弟在争抢一个橘子,这种情况下你该怎么办?
“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一半,这可能是一个‘正确答案’。但现实情况是:哥哥分走一半,吃了橘肉,扔掉橘皮;可弟弟扔掉了橘肉,因为他只需要橘皮,用来烤蛋糕……”日前,在华东政法大学“加法”(PLUS) 演说会上,长宁区人民法院民三庭法官助理刘彬华援引了这个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威廉·尤里在其著作 《谈判力》中的一则带有隐喻意义的故事,向众多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说明一个道理:包括公平原则在内,那些写在教材上的、大家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法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另一种存在。换言之,仅用专业知识不可能解决真实世界里的纠纷。
在法学领域,理论和实践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对法学专业学生进行严格的学术训练的同时,如何弥补司法实践的短板? PLUS演说会打破了高校和实务部门之间的壁垒,让更多年轻的法律人认识真实的法律世界。
由沪上年轻的法官、检察官、大学教师以及法学院学生共同担任主讲的PLUS演说会始于2015年,最初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团委发起。今年,PLUS演说会首次走进华政,成为国内首创、由高校、法院和检察院共同主办的法治教育领域的“视频直播+线下演说会”。
一位法官的困惑与纠结,暴露当下法学教育的短板
脱下制服,走进大学校园,威严的法官和检察官们显露出温和、循循善诱的一面,而他们的述说则自有一种力量。
“这几年,套路贷、校园贷以及‘裸贷’层出不穷,一度让法律成为被嘲弄的对象。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就是 《搞不赢的“套路贷”:法律讲究证据,骗子却拥有完美证据链》。”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副科长周子简就把司法实务领域遇到的热点问题,带到了PLUS演说会现场。他坦言,法律人中,也有人被虚假诉讼欺骗、有人对着证据只能叹息,有的甚至成为骗子的“帮凶”。那么,法律真的没办法刺破所谓完美证据链的面纱吗? 当然不是! 周子简用公检法目前通过大数据精准识别“职业放贷人”的司法实践,告诉大家:只要具备证据思维,面对再狡猾的犯罪分子也能实施精准打击。
从事司法工作14年,长宁区人民法院互联网审判庭庭长章晓琴则借PLUS演说会的平台,和法学专业的在校生们分享了法官们时常面临的“纠结”:在不少民事纠纷案中,法官既要公正断案,还要兼顾案件的社会效果。这也是法官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要不时努力做好调解工作的原因。
但是,大学的法学院却并非如此。“法官的这一套评判规则,在法学教育中很少被提及,甚至法学院的教授在提到‘社会效果’时还会带着呵呵的表情。因为,不少学者认为,我们和大众隔着‘专业的鸿沟’,判决不被认同很正常。因此,最初我发现法官还需要用社会大众的朴素正义观去审视甚至修正自己的专业法律判断时,并不太容易理解和接受。”
结合一些真实案件,章晓琴的观点引发了不少法学界人士的共鸣:当前的法学教育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结合度不够高,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法学教育要让学生意识到,法律规则是抽象的,而公平正义是具体的;法律纠纷内核是法律问题,但外层包裹着人情、伦理、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
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国情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据了解,包括华政在内,如今不少高校的法学院都已纷纷邀请司法实务领域的各路专家走进大学课堂参与教学。不少专家直言:培养卓越法治人才,司法实务进课堂替代不了真正的司法实践。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团委最初发起PLUS演说会时,将其英文含义取自Professional、Legal、Universal、Share的首字母,本身的寓意就是“专业、法律、大众和分享”。PLUS演说会发起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团委书记李则立说,演讲会的初衷是,用听众听得懂的方式分享法律专业知识。因此,每一位上台的演说者,都要以思维观点、接地气的故事、高质量的内容在短时间内表达主题。现在已经成为沪上法学教育界的一大品牌活动。去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共有150余名青年法律人报名参加PLUS演说会,将法律知识结合法律实践让年轻人有更多了解。
“现实版办案不是司法考试的选择题,只需要定罪量刑。案结事了是基本要求,但不能就案办案。”PLUS演说会教练、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公诉处检察官陆锋说,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国情教育必不可少。国情现实包含着社会环境、理念习惯、经济水平、道德传统乃至历史人文的纠葛与冲突。法学教育,就是要将法治种子种在国情现实的土壤里,让种子理解和适应土壤。这就需要法学教育和司法实践的共同努力、共同呵护。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曹文泽表示,步入新时代,我们对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校应立足“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要求和实践探索,既要与实务部门良性互动共同提升学生法治实践能力,更要教会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让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