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朗读者》 等文化类综艺节目成为荧屏上的一股清流。不难发现,这些节目有一个共同特点———以声音传递人们的内心世界。分享经济时代,人们更加关注心与心之间的交融互通。一本书、一次旅行、一则趣味小故事,大家分享的内容无所不包,并在分享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动力。目前,上海一些社区开始尝试通过演说这一方式,让年轻人走到台前,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引起共鸣的同时,也为生活中难解的困境寻找答案,在众多观点的碰撞、交融中,更加明确自己的内心。
■本报见习记者 王嘉旖
有人说,如今的青年一代,是幸福的一代。他们遇上了黄金机遇期,面前总是有许多的选择机会。可面对选择,也有许多年轻人感觉困惑,甚至会在遭遇困境时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如何通过社区工作将这些对于前路尚有困惑的青年聚集起来,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明晰方向?徐汇区康健街道探索了社区版TED(技术、娱乐、设计三个英语单词的缩略语)演讲这一方式,在一个开放式的演说空间,让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青年人分享自己的青春奋斗史。“你曾经历的一切,我也正在经历。”心与心产生共鸣后,青年人可以分享彼此的喜悦,也可以分担共同的困苦,“充电”后继续完成自己未竟的旅程。
与TED演讲专注于科技、社会等领域的思考不同,街道在规划社区版TED演讲时突破了主题限制,青年人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分享任何自己想要演说的内容,可以是阅读一本书的感悟,也可以是一次旅途的奇遇。今年的“五四”青年节,由康健街道开发的社区版TED演讲———“乐享汇”正式开讲。上海师范大学的学生创业团队、年轻的检察官、社区一线工作者……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青年人向听众述说了自己的青春奋斗故事。
开放式演说空间,让心与心连接起来
桂林路68号,邻近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这幢蓝绿色的建筑物在日渐燥热的天气里散发着清新绿意。学生自习、挚友谈天、众创空间……小小一方天地里叠加了多种功能。
这里曾经是几家沿街商户的地界,商业气息浓厚之余,青春活力却略显不足。在康健街道的协助下,上海师范大学将这里改造为“上海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孵化园”。这方天地就此变样,内嵌其中的咖啡厅成了周边学生自习、聊天的热门地点,而搭载其间的众创空间则成了青年人挥洒青春热血之所。
创新创业孵化园整体的空间设计并非四方规整,零散的空间里透露着些许随性,却更符合爱好个性、崇尚特色的青年人喜好。进门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能容纳二三十人的开放式演讲区域。前面三四排摆放着座椅,而后面数排则是带垫的长椅,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坐下聆听,并在听完后将座位“流动”给其他人。众创空间内的创业团队也会不时来这里分享奋斗历程,感兴趣的听众还可在孵化园内就近参观。
“和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的宝贵时间和核心价值观,这份社会温度能够帮助实现人与人心灵上的连接。”康健街道团工委书记陆洋表示,让更多的青年在快乐分享中提升社区温度,释放青春正能量是康健街道创办“乐享汇”的初衷。
生动案例,一解青年择业困惑
在这里,过往行人常常会被一群年轻人的创业分享吸引进店中。择业,这是青年人踏入社会的第一课。是遵从自己的心之所想,还是听从父母安排?这一选择往往让许多人纠结不已。
恋野物语自然探索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宋晓彬在他本科毕业那一年做了一个勇气十足的决定:放弃自己已经学了四年的工科专业,转而备考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动物学专业的研究生。看似“神转折”的人生,其实早已暗埋伏笔。从小,宋晓彬就对大自然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爱。中学时代,在家长、老师的劝说之下,他选择了就业面更广的工科专业,然而心底对于自然的那份热爱却一直在燃烧。最终宋晓彬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自然事业。
从一个拿着工具的工科男,逐渐转变为手持放大镜的理科男,宋晓彬说:“喜欢的事情,多晚开始都不嫌晚”,或许这就是他对择业之惑的答案。去年,恋野物语自然探索工作室在上海滨江森林公园还发现了昆虫新物种———“上海双斑粗角步甲”。
团队成员彭中告诉记者,工作室成立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小朋友读懂大自然。自然启蒙看似简单,却需储备许多综合性知识。“叔叔,这个香菇能吃吗?”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却也十分“烧脑”。平常菜市场里那些人工培育的香菇,是可以食用的。然而,大多长在野外的香菇却因含有毒素无法食用。比如,生长在漆树上的香菇,由于漆树具有毒性,因而香菇也会沾染上它的毒性,导致不能食用。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恋野物语自然探索工作室与许多中小学校开展合作,为学生们订制“自然教室”,提供户外探索之旅。彭中说:“让小朋友近距离观察这些小生命,会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工作室成员们惊喜地发现,许多参与过活动的学生都立志要成为生物学家。
为青年人“充”入干劲
七年前,沙莉娟来到了康健街道寿益坊,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彼时,社会上许多人依然用老眼光来看待社区工作者,总觉得居委会是阿姨妈妈们呆的地方,小年轻一般都不愿意来。然而,沙莉娟将他人的不解、质疑统统抛在脑后,和同事们开启了一场场精彩的“社区旅行”。
在沙莉娟眼里,社区是个十分奇妙的地方,从出生到年老,可以服务人们的一生。她说,从怀孕登记、中小学生寒暑假活动表,到踏入社会后可能需要的就业服务,再到退休以后的特色社区自治活动,居委会为社区居民们提供了365天无休的贴心服务。这张密织的服务网背后,是社区一线工作者和志愿者个人时间的大量牺牲。“自从到社区工作以后,我的年夜饭常常变成年午饭,有时只来得及匆匆扒上一口饭就要到居委会值班。”沙莉娟回想起那些因工作而缺席的家庭团聚时光,心头泛起淡淡怅然。但她又有十足的成就感,正是因为她和同事们的个人牺牲,才保障了更多社区居民有了阖家团圆的安乐时光。
与成就感相伴的,还有那些遇到难解矛盾时的无助感。沙莉娟讲述了一位社区工作者的故事,让在场的许多年轻社工感同身受。这位社工在调解一起矛盾纠纷时,情绪高涨的上海老爷叔根本听不进任何的劝慰,甚至还在言语上对她进行人身攻击。当时,在现场的沙莉娟十分担心这位刚刚工作不久的小年轻会与老爷叔产生冲突。但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小年轻安静地听完老爷叔的发泄,然后心平气和地说了句,“爷叔,麻烦您不要再骂人了。”一动一静两种强烈的语气对比之下,老人自己也意识到了态度欠佳,逐渐平静了心绪。
这个故事让同样身为社区工作者的陈莲感同身受。在樱花园居委会当社工的她,恰好被分到了社区调解这一工作。因此,她十分理解沙莉娟故事中那个小年轻的心情。一想到有人与她有着同样的境遇,却依然能够充盈自己的内心,坚持在社区工作一线,陈莲仿佛又被“充”进了一股干劲。
本版图片均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