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学博物馆的筹建签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段新的文学旅程的开启。这个时刻,是上海文学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昨天举行的虹口区文化发展大会上传出消息,虹口区政府与上海市作家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将建设上海文学博物馆,参与策划的上海作协专职副主席、作家孙甘露告诉记者,这座博物馆不只是梳理、展示、研究、讨论上海现当代作家作品,还将融入发展中的城市风貌,成为未来文学的温床和摇篮,接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良传统。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重镇,上海是中国新文学的发祥地、策源地、推动地和收获地,现代文学史中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都曾和这个城市发生过千丝万缕的关系,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徐志摩、傅雷、柯灵、施蛰存……回溯百年,可以列出一个浩浩荡荡的文学大师阵营。如何更好地感受并传播文学瑰宝的魅力?
“打造一座上海的文学博物馆,是广大作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共同夙愿。”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告诉记者,作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上海文学博物馆将承担收藏展示、文学研究、对外交流、作品研讨、文学教育培训、公众文学活动平台等综合功能,目前上海作协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前期准备,从文学活动筹划、史料展品征集、运营维护等多层面布局,包括集中展现上海文学20世纪文学成就、文学出版及文人生活的综合文学成就等文物和文献档案,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拓展深化上海文学学术研究,梳理海派文学发展脉络,研究上海文学和中国近现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关系,自主策划展览比例将占三分之二以上。王伟表示,文学博物馆将分散在各处的社会力量、文学力量集中起来,为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提供具有精神高度的公共空间。它不仅承担收藏功能,更要面向市民进行展示和服务,让大众乐于进进出出,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
据悉,上海文学博物馆拟选址位于海宁路、四川北路口的18街坊,地块毗邻中共四大纪念馆、精武体育总会和海派文化中心,距鲁迅纪念馆、左联会址纪念馆所在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及山阴路历史风貌区不到一公里,周边文化资源丰富,集聚效应显著。
“在上海的博物馆体系中,不该缺了文学。想象下,未来在上海文学博物馆里睹物思人,联想回味那些不朽的文字,是一种精神的漫游。”在上海作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马文运表示,上海文学博物馆是以国家一级博物馆为建设目标的现代专业博物馆,它将以上海文学史料等文物资源研究为基础,展示海派文学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情况,汇集全球文学艺术资源,为推进上海文学的创新和繁荣、推动“世界文学之城”和文学之都建设,建成令人向往的上海人文之城做出贡献。
“因为有了文学前辈们,上海不仅是一座工业的城、商业的城、金融的城、摩登时尚的城,也是一座文学的城,而文学建筑起的精神高地,是不会随世俗风潮崩塌的。”在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的畅想中,在上海文学博物馆,参观者能追寻作家们的屐痕,读他们的文字,看他们的手稿,听他们的声音,走进他们当年生活写作的岁月,让人们在文学的氛围中,感受这个时代的人文情怀和理想境界。让远去的作家们重新回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和青年人一起思考明天,瞩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