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4月28日 星期六
1
要闻

卓越城市要求“上海制造”再出发

解读《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


制图:冯晓瑜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上海这座有着光荣制造业发展履历和鲜明制造业发展优势的土地,在未来将全力把“上海制造”这一金字品牌打响、金字招牌擦亮。随着 《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 (简称 《三年行动计划》) 正式发布,上海首次为制造业发展确立了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成为全球卓越制造基地。

    迈向卓越———这一价值取向已成为上海这一轮打响“四大品牌”的重要底色。“上海制造”会如何承继往日荣光,确立新目标,迎接新挑战,承接新使命,新发布的《三年行动计划》 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记者近日走访牵头撰写的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就 《三年行动计划》 作了一番盘点解析。

    卓越上海始终拥有“制造基因”

    上海是一座拥有制造业“基因”的城市,无论是上世纪初,还是新经济、新科技革命涌动的当下,发展制造业都是上海的战略选择。

    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工业发祥地、民族品牌发源地和集聚地,20世纪30年代,上海工业产值和产业工人数量大约占全国半壁江山。改革开放之初,上海工业总产值依然占全国1/8,近200项工业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上海牌”“上海货”的美誉度、显示度、标识度非常高。此后,随着各地经济的大发展,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上海制造业在全国的占比、以及在上海全市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像上海这样一座大城市,要不要大力发展制造业? 《三年行动计划》 提出,上海要牢固树立“上海制造”再出发的战略思维,重振“上海制造”辉煌,擦亮新时代“上海制造”名片。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下,“上海制造”是上海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必须要发挥强大的基础支撑作用。

    和国际上其他大城市相比,上海有条件、有必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上海拥有6400平方公里空间,面积比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大得多;从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如果要将上海和其它全球城市作比较,那么更应该用外环以内的中心城区和其他几座大城市整体进行对比(事实上,无论是面积、人口还是二三产业比重都很相近),而上海市郊则更类似于发达国家环绕在中心城市周围的卫星城,这是一片很适合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广阔空间。

    更重要的是,制造业是上海实体经济的坚强支持,是上海服务国家战略、建设“五个中心”的重要支撑。上海的产业基础、技术能力、人才优势等,都决定了众多战略性、“卡脖子”产业如果想实现重大突破,在上海发展才是最合理的选择。对上海自身而言,只有坚定发展先进制造业,才能为更多新兴成果和业态的不断涌现,为服务经济健康发展铸就基石,避免城市发展“脱实向虚”和产业空心化,增强城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和韧性。

    更先进、更智能、更高端、更响亮

    在“十三五”规划中,上海为制造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划定了“25%左右”的底线。而这一次 《三年行动计划》 的发布,则为“上海制造”订立了更具体的目标。有了目标,我们可以更好了解“上海制造”如何定义卓越,如何迈向卓越。

    “建设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为上海加快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这是 《三年行动计划》 宣示的总目标。究竟何为“全球卓越的制造业基地”? 上海将其细化为三方面目标:初步成为世界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之一,初步建成若干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初步建成世界级制造品牌汇聚地,使得“上海制造”技术更先进、制造更智能、产品更高端、品牌更响亮。

    具体来说,从创新驱动和技术引领的角度,上海将努力掌握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使得高质量产业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附加值显著提升,从而初步成为世界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之一。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3左右。

    从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角度,上海要初步建成若干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一体化的程度将明显加深,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更加紧密,产业集群组织、集群服务和集群生态更加完善。未来三年,上海将全力打造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四个世界级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集群面向长三角的核心配套率达到60%以上。

    从推动更多知名品牌、高端产品涌现的角度,“上海制造”将打造一批市场认可度高的名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名企,汇聚一批行业地位高的名家,塑造一批国际影响力大的名园。有了这“四名”为支撑,“上海制造”的品牌数量将持续增加,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品牌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从而初步建成世界级制造品牌汇聚地。

    聚焦重点领域抓落实抓行动

    《三年行动计划》 一共提出着力实施名品打造、名企培育、名家汇聚、名园塑造、技术创新、品牌创响、质量创优、融合创智、集群创建、绿色创先十个专项行动,明确了未来制造业重点发展的一些产业方向和形态布局。较之去年发布的另一项推动上海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文件———巩固提升实体经济“50条”政策,《三年行动计划》 更重行动、更重落实。

    路径的选择,前提是上海为制造业发展明确定下的几大原则,坚持服从国家战略,坚持创新引领,坚持品质至上,坚持开放协同,坚持合力推进。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在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背景下,“上海制造”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三年行动计划》所梳理的一批重点产业领域,体现了“上海制造”被赋予的新内涵:

    ———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空天海洋等,被定义为“未来前沿产业”,将通过聚焦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结合上海自身产业基础,在未来超前布局;

    ———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智慧能源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加快培育,以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

    ———汽车、船舶、钢铁、化工、都市产业等上海的“传统优势产业”,将重点进行改造提升,加快传统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转变,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自主攻关核心技术和关键产业领域,“上海制造”责无旁贷,必须坚定发展,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结合本地商务成本、产业结构等特点,上海势必要牢牢抢占价值链高端环节,发展高端、智能、绿色制造和高复杂、高精密、高集成制造,抓住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将自身产业发展融入国家大局,更好体现“上海制造”的辐射带动效应。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