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上海市委、市政府 《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共提到15个“名”。《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 (简称 《三年行动计划》) 重点聚焦其中的名企、名家、名品、名园。结合“上海制造”的发展现状和布局,哪些领域的“名”可能成为“上海制造”再出发、品牌再塑造的载体和依托?记者在这里做了一番不完全梳理。
名企:三层梯队
上海希望在2020年,能推动形成包括国际一流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在内的“名企”三层梯队。
所谓“世界一流企业”,主要是以进入世界500强为标准衡量。此前,上汽集团、宝武集团已代表“上海制造”率先进入 《财富》 世界500强,分别位居2017年榜单的第41位和第204位。去年,《财富》 世界500强入围门槛为216亿美元。未来几年,有望晋升进入这一团队的,有上海电气、光明集团等。
“独角兽”通常是指创业10年以内、估值超过10亿美元,同时尚未首次公开上市的公司。与互联网行业相比,在制造业中“抓到”独角兽,难度要大得多。“上海制造”目前大约拥有联影医疗、威马汽车、蔚来汽车、复宏汉霖、微鲸科技五家“独角兽”企业;未来三年,上海目标是再增加到三到五家。据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估计,候选者将集中在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智能硬件这三个行业,天使之橙、禾赛光电、熠知电子、安翰医疗、华领医药等企业值得关注。
“隐形冠军”主要是指在某个细分行业成为国内、亚洲乃至全球市场前三位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并不为公众所知,但在本领域有较大影响力,因此有“隐形冠军”之名。目前对“隐形冠军”,业内并没有普遍公认的权威统计,大体上,上海目前拥有“隐形冠军”超过170家,而未来三年设定的发展目标是增加到200家。
名园:五家最有希望成为“世界级”
《三年行动计划》 提出,要围绕“世界级品牌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这两个方面,塑造产业重要承载区。目前,最有希望入选“世界级品牌园区”的,就是临港、漕河泾、张江、上海化工区、国际汽车城这五家。
除了以上五个瞄准“世界级”的产业园,上海各区也在结合各自产业特色定位,分别推进相关园区发展。值得关注的包括长兴岛船舶海工装备、徐汇滨江人工智能、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互联网、静安市北大数据、闵行莘庄军民融合、奉贤东方美谷、宝山顾村机器人、金山工业区新型显示、青浦市西软信园等。
名品&名家:五百精品和产业人才梦之队
“上海制造”名品专项打造行动,将围绕“消费品改善供给”“智能产品迭代升级”“高端装备自主突破”“新材料首批次应用”四大领域展开。未来三年将打造500项市场美誉度高、质量掌控力强的制造精品。
其中,消费品重点面向健康护理、日化用品、时尚服饰、绿色食品、工艺美术等,智能产品重点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健康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高端装备瞄准民用航空、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装备、智慧能源装备、船舶海工装备等,新材料首批次应用则将聚焦高温超导、石墨烯、高性能纤维等新兴领域。
对于“名家”,上海将对接产业需求,着力汇聚一支“以卓越科学家引领、卓越企业家运营、精工巧匠支撑”的制造人才队伍,打造“产业人才梦之队”。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批在周末前往江浙、帮助当地企业提升技术和工艺水准的“星期日工程师”为模板,上海这次提出将大力扶持“上海工程师”和“上海师傅”的成长,弘扬他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业一流的精神,使得精工巧匠也能和科学家、企业家一道,再次成为擦亮“上海制造”品牌的主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