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青)记者从2018年上海市医疗管理和综合监督暨改善医疗服务工作会议获悉,从昨天起,上海启动第二轮“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针对人民群众就医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在三年内推出一系列服务项目,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构建就诊便利、沟通有效、诊疗安全、服务可及、信息共享、服务一体的新时代医疗服务体系,改善群众就医感受。
针对部分患者反映“挂号难”“看病等候时间长”问题,市卫生计生委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开通不同的预约形式,满足不同患者需求。此外,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三级医院预约时段将精确至一小时内,并告知患者就诊时间段,尽可能减少候诊时间。
为了缓解远郊区医疗资源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上海将推动医联体建设,扩展远程医疗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向远郊区患者提供同质化医疗服务。医联体牵头医院向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超声、远程心电、远程病理、远程查房、远程监护、远程培训等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探索为患者提供适宜的远程医疗、远程健康监测、远程健康教育等服务。
针对群众反映“一家医院做的检查,另一家不承认”现象,上海将推出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依托市区两级卫生信息平台和申康医联平台,实现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市级医院通过申康医联平台,实现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一、二级医疗机构认可市级医院检查结果,避免重复检查,增加患者负担。完善区域影像中心、心电中心、检验中心“三中心”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看病配了药,药到底怎么吃?上海将加强药事管理,利用信息系统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同时,合理配备临床药师,为门诊和住院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合理用药指导,逐步提供优质、安全、人性化的药学专业技术服务。
为保障上海2400多万市民的生命健康,积极推进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和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五大中心建设,推动院前急救与各中心形成服务网络,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同时,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会同专业医疗急救机构和救援组织,探索建立陆地、空中、水上立体救援模式。
针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医疗机构将开设多学科门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针对“等待住院时间长”情况,上海将有序推进日间手术医疗工作,逐步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增加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缩短患者等待住院和等待手术时间。针对看病就医智能化需求,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患者提供预约诊疗、移动支付、床旁结算、就诊提醒、结果查询、信息推送等便捷服务,应用可穿戴设备为签约服务患者和重点随访患者提供远程检测和远程指导,应用智能导医分诊、智能医学影像识别、患者生命体征集中监测等新手段,实现配药发药、内部物流、患者安全管理等信息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