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4月25日 星期三
4
专版

深化上海“北大门”建设 推动南通高质量发展


在建中的沪通长江大桥
亚洲最大挖泥船天鲲号下水
濠滨喜事多
古城美景醉游人
南通富士通IC封装生产线

    今年以来,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上海‘北大门’”南通发展新定位,南通上下紧紧围绕《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的要求,紧扣“四个全面”综合考核下达的目标任务,以“三港三城三基地”建设为抓手,整合现有资源,创新工作方法,放大对接效应,推动南通高质量发展,沪通对接、区域协同成效明显。

    2017年,南通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牵头的对接上海工作协调委员会,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设立了对接上海工作推进办公室,负责对接服务上海的各项工作推进和协调,健全了机构组织和体制机制。南通还研究编制了《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形成“三港三城三基地”全市域对接服务上海的空间格局,并由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实施。通过.聚焦对接重点,实现融合发展取得了新成效。首先是园区合作实现了突破。在原有7个沪通合作园区的基础上,2017年新增合作园区10个。其次,产业对接有了亮点。紧抓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的有利契机,策应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充分利用“溢出效应”。在招才引智上也取得了新成就。利用举办人才节、科技洽谈会等活动,加强与上海高校、科研机构高频次开展产学研活动,共建一批企业研究院、企业协同创新研究院、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全市与在沪高校签订产学研项目88个,引进在沪高层次领军人才69人。

    今年,南通将围绕建设上海“北大门”9个重点工作,全方面、分层次开展深入对接,深化和巩固对接成果。要持续更新对接服务上海工作人员的理念和思路,组织高层次的对接服务上海专题培训。还要以对接为重点强化沟通协调,积极争取省级层面明确牵头部门,建立南通对接服务上海协调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适时召开沪苏合作重点工作协调会办会。还要以创新为动力加强要素吸聚。推动沪通合作园区提档升级,加强“飞地经济”研究,积极打造1-2个高水平沪通合作共建示范园区。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建立重点产业高端人才资源库,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到我市创业创新,推进高科技成果转化。

    园区共建 产业共生 发展共享

    沪通先进制造业协同快速发展

    沪通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优势独特。2017年,南通作为全省唯一城市,成功获评国家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百亿工业园区达30个。全市“3+3”产业产值达到9095.3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的60.4%;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突破450家,其中国家级8家,苏中苏北领先,省级209家,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其次,南通与上海两地的产业契合度高。南通全市有50%的企业与上海市相关企业有合作关系,60%的货物通过上海口岸,“上海制造三年行动计划”所提出到2020年,重点集群面向长三角核心配套率达到60%以上,对南通相关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而言机遇难得。

    沪通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成效显著。首先,合作园区加快突破。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项目建设全面启动,集聚了包括长江智谷科技园、挪宝新能源全球研发运营中心、大数据中心、中科院膜技术研究中心等30个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总投资已达150亿元。2017年,17个沪通合作平台实现固定投资23.17亿元,应税销售40.04亿元,新增注册企业170家。

    其次,合作项目量质并举。紧抓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溢出效应”,强化项目的对接合作。去年,实现在通沪籍投资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36个,计划总投资674.98亿元。合作领域涵盖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物流业等多个领域。双钱集团(江苏)轮胎有限公司总投资23亿元,年产330万套全钢丝载重子午轮胎和5万套全钢丝子午线工程轮胎,年均纳税超亿元。

    今年,南通还将按照“三港三城三基地”战略定位,进一步凝心聚力,创新举措,扎实作为,突出产业链融合、创新链协同和价值链共享,深化与上海的规划、机构、功能等多方对接。

    加强产业互补,促进合作共赢。建好合作园区,提升承载能力。积极推动浦东祝桥启东产业园、上海自贸区启东生物科技创新协作园、锡通未来岛科技产业园等新建沪通合作共建园区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升综合配套和服务功能,为上海产业转移提供优质服务。围绕“3+3+N”重点产业领域,引导各县(市)区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发展优势选择与上海产业合作区域,力争实现各县(市)区沪通合作园区的全覆盖。还将进一步加强与上海优势行业的配套协作,积极融入上海打造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民用航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绿色化工等四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夯实产业链基础,有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在协同中服务 在服务中共享 在共享中融通

    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南通已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省首家国家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城市,科技创新水平位列《中国城市创新报告》地级市第8位。2017年,南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69%;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564.33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45家,为全省第三。

    沪通区域协同创新取得新突破。去年,先后与上海市科委以及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中科院上海分院、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市生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10所在沪高校等进行了科技创新资源具体对接,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13所高校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12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关系。截至2017年底,南通与上海共建了51家创新资源合作平台载体。目前,南通50%的企业与上海合作,沪通产学研合作项目占全市的15%以上,一大批南通企业和上海高校院所共建了企业研发机构。南通已经承接了上海部分的创新功能,协同创新的前景十分广阔。

    2018年,南通将以《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2018年度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计划》等协同计划为统领,全面启动沪通协同创新工作:一是力争引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以及1~2家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在南通建立分中心;二是对已建沪通科技合作园区提档升级,新增共建1~2家沪通科技合作园区,逐步实现县(市)区沪通科技合作园区全覆盖;三是牵头承举办沪通科技创新论坛、研讨会等主题活动1~2场;四是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75个 (其中,共建企业研发机构不少于10家);五是力争签约1家高校院所研究院或1家研究生院落户中央创新区;六是实施1~2项重大产业化协同创新项目,推动适合我市发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突破年 深化年 海外年 服务年

    以政策创新构筑区域人才竞争新优势

    2017年,南通开展人才工作接轨上海“月月有·家家到”系列活动,成效卓著。在南通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牵头下,市县联动,每个县(市)区每月都要在上海举办一场高层次招才引智专项活动,与至少1所驻沪211、985高校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建立至少1个驻沪招才引智工作站。系列活动共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8所高校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对接孵化机构93家,对接投融资机构164家,新建招才引智工作站30家,在沪离岸孵化器近4.5万平方米,签约人才项目150个,其中已落地项目49个。

    重点围绕“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南通”目标,着力建设“1+3”离岸创新和技术集聚转移平台:“1”个离岸孵化器,即上海零号湾南通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在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区域内打造南通位于上海的离岸孵化器,由上海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南通市合作共建;“3”个转化基地,即上海交通大学南通创新创业综合体,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南通交大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提供1.3万平方米作为项目引进和培育基地,5年内租金、物业费直接减免,推动建筑数字化(BIM)平台、智能制造生产服务业平台、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示范平台等共计五个高校服务社会公共平台;南通上海零号湾离岸加速基地,整体建设方案采用1+X模式。建设运营一个离岸项目集聚区,合作X个南通范围内的成熟工业产业承接园区,在南通产业院范围内打造5000平米的集中孵化基地,零号湾将输出加速孵化阶段的上海交通大学技术成果转化、优秀学生校友创新创业项,集中打造南通总部;上海交通大学智能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面积1.6万平方米,目前已引进陈亚珠院士团队、千人计划鲍其滨团队、顾力栩教授团队三个项目落户。

    今年,南通将深入贯彻落实《南通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和人才八条新政,坚持以政策创新突破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实施重点人才工程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以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优化创新创业的综合环境。聚焦“3+3”特色产业,服务中央创新区建设,加快建设南通高等研究院,打造区域创新发展的主引擎。主要体现“四个年”的工作重点:

    ———重点推动人才金融政策“突破年“。进一步优化完善“人才八条”政策体系,突出发展人才金融,通过政策创新,集聚要素资源,推动人才链、创新链和资金链的三链融合,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投融资环境。深入实施“千人计划”“双创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力争双创计划等区域人才发展重点指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深入推进人才工作接轨上海“深化年“。进一步以集聚高层次双创人才为目标任务,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校地面上洽谈至校企点上合作,由面及点,精准对接。启动实施沪通人才合作“三个一百工程”,重点推动南通100家创新型企业与沪上100个重点学科的创新团队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全年新增引进100个“双创类”高层次人才(团队)。同时,通过架设通道,设立在沪“离岸创新”基地,积极承接上海人才资源和产业技术成果梯度转移,实现“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南通”。

    ———启动实施全球招才引智“海外年“。全面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启动实施南通招才引智“海外年”活动。市县联动,分别在波士顿、纽约、硅谷等10个海外创新资源富集区,举办10场精准化、高规格海外推介和招才引智专项活动,建立10个南通海外招才引智工作站,不断拓展海外引智渠道。继续举办2018中国南通江海英才创业周活动、办好青年人才发展大会、人工智能、智慧建筑等领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

    ———全面优化人才环境“服务年“。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的综合环境,在继续推动高端引领、产业聚才的基础上,启动实施青年人才倍增计划,加快集聚大学生和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按照省统一要求成立创新创业促进会等双创人才服务组织,设立江海英才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窗口,全面启动“江海英才一卡通”服务,为各类人才提供项目落户、人才公寓、医疗保障、购房购车、子女入学、出入境等全方位服务,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服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大力营造全社会鼓励创新、乐见成功、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