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4月24日 星期二
2
要闻

浦东临港管理部门通过大调研为同处一栋办公楼的两家公司牵线搭桥

“店小二”做媒,邻居企业上演“大团圆”


    本报记者 徐晶卉

    浦东新区临港海洋高新区有两家企业:一家有技术,正在找客户;一家有场景,却苦苦寻找技术。这两家企业同处一栋办公楼却互不知情,天天上演着“向左走、向右走”的剧情,一场大调研为双方上演了一出颇有戏剧性的“大团圆”结局。

    大调研做媒,企业大呼“相见恨晚”

    上海航士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一家具有高校背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出了运维船配套的“海上登靠步桥”,解决了海洋工程和海上风电设施工作人员、维修人员及维修物资安全快捷输送转移的问题。但这个方向太过专业,很难找到“对口用户”。

    专门从事海上打桩业务的上海雄程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则被一个难题困扰许久———如何在复杂海况下,让工作人员安全平稳登靠到海上风电平台?

    在近期开展的大调研中,两家企业分别向临港大调研企业组提出了发展中的困惑和诉求。一线发现问题,一线解决问题,临港企业调研组迅速联系园区,“店小二”兼职“红娘”搭起平台。两家企业坐下商谈时,才知道彼此原来是“邻居”。航士海洋科技公司高级顾问佟福山大呼“相见恨晚”:“我们研究的光纤制导和波浪补偿技术,正好可以解决你们登陆海上平台时船体因波浪导致的平台晃动不稳问题。”

    经企业、园区与调研组三方的共同努力,前后多次沟通,两家企业已建立优势互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大调研做了个漂亮的“媒”。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对接是个案,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功能性平台与企业之间的对接。如何让这些功能性平台发挥作用,让研发成果首先为临港地区企业服务? 如何让引进企业的重点技术产品能够在临港率先得到应用,促进这些企业快速打开市场? 《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产业专项政策》适时出台,明确临港地区企业首次使用临港自主品牌的智能制造产品或购买相关服务的,按照其采购合同金额的10%给予扶持,最高500万元。

    去年12月28日,上海临港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正式挂牌,11家企业集体签约,落地临港。为了让这些企业尽快在临港“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店小二”积极为他们协调应用场景,推进示范应用。记者了解到,不少人工智能技术就将在今年10月正式运营的极地海昌公园得到应用。

    “店小二”跨前服务脚步不停歇

    市场资源可否进一步整合? 管理政策能不能再梳理清晰一些? 政府与企业的信息对称可不可以再进一步? 资金扶持操作办法及标准能不能针对企业特征进行精准解答?在临港大调研中,企业负责人畅所欲言,把困扰多时的问题都抛上台面。

    作为“店小二”,调研组和园区不但接下了问题,而且针对这些问题一一回应:咨询类问题现场全部解决,需要协调推进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达成统一意见后逐条记录,为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营造更好环境。

    去年年底,临港举办了一场重点企业对接交流会,吸引了超过150家企业、逾300人参加。除了介绍临港作为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的发展战略以及配套政策,“店小二”们还借机与企业深入交流,梳理共性问题,了解个性需求,进一步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打响“临港制造”这张牌,为企业找到更好的机遇来展示能力,“店小二”煞费苦心。临港每年会组织企业参加上交会、工博会等重要展览会,助推临港产品、临港企业走向国际领先、国内一流舞台。依托临港的产业链优势、区位优势与政策优势,“店小二”还举办了系列供应链会议,为临港企业带来最新行业动态、技术前景等资讯,创造企业零距离交流的机会,促进企业间各项业务的对接,同时为临港地区围绕“2+3+4”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链,形成产业生态奠定了基础。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