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就在本周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老年科主任刘建平教授出现在了同康医院,一家老年护理院。刘建平在这里定定心心地开了专家门诊、带教查房。小小护理院来了大专家,让住院的1000多名老人倍感安心。
刘建平的“下沉”基于仁济医院南院4月与同康医院签订的医疗联合体合作协议。这是上海首个由公立三级医院与社会办医机构共建的新型“1+X”医联体。
推进分级诊疗,医联体是重要抓手。三甲医院要不要“放下身段”,又该如何“放下身段”?仁济医院南院开始了一番探索。
■老年护理院受困于诊疗水平跟不上需求
闵行区有一家老年护理院,1500位住院患者中,以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尽管老人的衣食起居有人照护,但随着老年患者增多,门诊、病房压力增大,子女对老人医疗保障方面的担心不少,医护人员也对老年人病情危重、变化快、诊疗水平跟不上而心存焦虑。
“我们感觉精神压力很大,有点力不从心了。”今年年初,这家老年护理院的院长程庆宇找到闵行浦江镇的仁济医院南院,迫切希望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能辐射到老年护理院。
这家老年护理院就是同康医院,这是一家上海医保定点单位,主要服务周边35万人口,设有老年护理病房和齐全的门诊科室。
别看医院不大,随着老龄化进程,社会对这类医院的需求很大,同康医院近年的年门诊量达15万人次。随着周边百姓的医疗服务需求逐年增长,这家医院的病种结构也日益多样、复杂。
■“接单”!公立医院回应百姓民生
仁济医院南院是上海市郊新建的大型三甲综合医院,也是闵行区唯一的三甲医院,今年刚满五岁。目前,仁济医院的36个重点专科已全部落户仁济医院南院,门急诊量已达到102万人次/年,病种组数、病种难度、三四级手术占比等体现病种结构的关键指标,已完全达到三甲医院的服务能级。
随着该医院的业务发展,不仅缓解浦江地区居民的“看病难”,还照顾到奉贤、南汇等周边地区对三甲医院的医疗需求。
“我们医务人员的人均工作量已超过市级综合医院平均水平。”仁济医院南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临床业务繁重的压力下,是否要“接单”老年护理院的“求助”呢?在仁济医院南院的院领导面前,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新一轮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全面贯彻落实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社会办医为补充的分级诊疗政策,为非公医疗机构带去机遇,也为公立三级医院体现公益性、探索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多种形式医疗联合体打开了新思路。”仁济医院南院常务副院长李劲坦言,仁济南院的“出生”就是为了对接郊区百姓就医难的公益使命,如今下级医院有需求,说到底是老百姓对“能否安心在家门口养老”的民生需求,业务再繁重,仁济南院也应该承担这份社会责任。
■牵手非公医疗,为医改继续探路
去年,国家卫计委《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医联体主要有4种组织模式: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
根据该意见,医联体这种模式是城市开展医联体建设的主要模式,即以1家三级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若干城市二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1+ⅹ”医联体,纵向整合医疗资源。护理院就是“1+ⅹ”中的一种ⅹ。仁济南院牵手的同康医院就属于这种类型,双方还开启了上海首个公立三级医院与社会办医机构共建的新型“1+ⅹ”医联体。
“医联体建设已在公立医疗机构间进行,但公立医院同非公医疗机构共建医联体已势在必行,社会呼唤这种联合,老百姓需要这种联合,这更是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李劲注意到,长期以来社会上对非公医疗带着“陈见”,这也让社会办医机构走入怪圈———“医疗服务一流,医疗技术难入流”,大部分社会办医机构吸引不到顶尖医学专家。而如今,康复医院、护理院又多为非公医疗属性,承接着大量老人养老、康复的社会需求。
仁济医院南院希望以探索多种形式医联体为契机,“补齐”社会办医的医疗技术与管理能级上的“短板”,也希望在探索中形成的经验为上海新医改探路。
该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将首先开设医联体专家工作室、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分层次培训医护人员,并对重症住院老年患者开展定期查房。
仁济医院南院院方表示,希望通过“做实”“做透”这个医联体,最终让老人们安心在家门口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