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张松
近日,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访问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并就中美关系发表演讲。
崔天凯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人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一些国家国内以及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却在加大。世界总体保持了和平稳定,但一些地区和国家仍处在武装冲突和战争的阴影之下。主要大国之间虽然没有爆发重大或直接战争,但互信严重不足。人与人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但隔阂也在加深。世界正面临诸如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气候变化、疾病、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深化多边合作、改善国际治理的需求正在上升,但多边国际组织的作用却面临被弱化的危险。崔天凯说,没有任何国家能单枪匹马应对这些挑战,也没有任何国家能在孤立中实现繁荣。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需要国际合作,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合作。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提出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中国将继续为促进世界和平、实现共同繁荣、维护国际秩序作出自己的贡献。
崔天凯强调,稳定的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对维护和加强国际秩序至关重要。明年初,中美将迎来建交40周年。孔子说“四十不惑”。但事实上,人们在许多问题上仍然时常感到困惑。要处理好中美关系这一重要的双边关系,我们需要消除一些困惑。
首先,中美关系40年发展给两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稳定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冷战时期两次最大的“热战”都发生在亚洲,但今天亚太地区总体保持和平稳定,甚至朝核问题也总体可控。不仅如此,中美共同推动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之一,我们还共同克服了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和约10年前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过去两年亚洲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三分之二。中美两国在这一过程中功不可没。
美国采取对华接触政策的目的是服务于自身利益。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双方共同需求和共同利益正在日益扩大。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有许多国际和地区问题及全球性挑战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和推动解决。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与繁荣,符合两国共同利益,也是我们两国对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稳定牢固的中美关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各自国内发展目标。
当然,中美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的竞争遵循基本的国际准则,只要这种竞争以公平、建设性和相互促进的方式进行,那么这样的竞争就符合两国的长远利益。对中美这样的大国而言,我们的竞争实际上主要不是围绕国际问题,而是各自的治国理政。如果我们能把各自国家治理好,没有人能够威胁或改变我们;但是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国家都治理不好,那么也没有人帮得了我们。
崔天凯指出,中美是两个非常不同的国家,在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发展阶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两国之间存在一些分歧和问题是自然的。但是我们应对这些分歧加以区分。在涉及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统一的问题上,中方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这是一条红线。在经贸问题上,我们应该在相互尊重基础上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平衡解决双方关切,实现互利共赢。近来有很多关于中美之间可能爆发贸易战的讨论。贸易是为了互利,战争将导致两败俱伤,贸易战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摧毁贸易往来。
展望未来,中美关系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中美关系未来如何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今天选择以何种心态去看待自身、看待世界、看待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的中美关系。如果我们任由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支配我们,那么目之所及都是陷阱和阴谋。人们甚至会对“一带一路”这样积极的新倡议、对语言学习等文化交流产生疑惧,会无端地认为别人的梦想就是自己的梦魇。如果我们保持更积极、更合作的心态,就能洞悉新趋势、抓住机遇,并将挑战化为机遇,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崔天凯提到不久前阅读了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写的《刷新》一书。纳德拉在书中提出,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学习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书中所倡导的开放、积极和前瞻性的态度很有启发。或许在国际关系理论中,中美应该点击“刷新”键,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21世纪的世界新形势和新趋势,从而共同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报华盛顿4月20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