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前,说起浦东,虽与繁华外滩一江之隔,却是农田遍地,在上海人口中流传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俗话;上世纪90年代初,开发浦东的动员令响起,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这片热土上,先后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第一个出 口加工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一系列的“全国第一”,使得浦东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如今的浦东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着眼于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标定位,依托自贸试验区和“一带一路”桥头堡建设,必须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作用。如果说,当年开发开放浦东是中国显示改革决心打出的一张王牌,那么,随着改革进入攻坚区,现在的浦东更需要找到解锁高质量发展之道的秘钥。
3月末,在十三届市政协的首场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上,围绕“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推进浦东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议题,政协委员们踊跃议政建言。能否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如何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当好标杆? 在前期深入浦东新区各园区、企业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委员们纷纷亮明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迎难而上惟有解放思想
要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就需要客观理性地找差距,正视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浦东扩大开放的领先度在减弱、企业获得感不够强、人才政策供给跟不上人才实际需求”,代表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作重点发言的徐建民常委,将在前期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盘托出,这些问题也是开发区和企业普遍关注的。据徐建民常委介绍,在走访中,有外资企业反映,目前负面清单虽经过几轮缩减还是较长,与国际惯例相比仍有差距;有企业反映,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工商变更流程和时间并没有同步调整到位,尤其对创新型科技企业需要密集融资、频繁变更股权带来不便,部分政务服务在线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还有企业反映,海外人才生活工作在浦东不同程度地面临居住、出行、就学、就医、收入汇兑以及证件办理等方面的困难,而在国内人才引进方面,上海的人才落户打分和住房政策不能较好体现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蔡友铭常委还指出,浦东的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问题依然存在,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碎片化”情况突出,农村土地流转和集约用地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项目落地与空间实际情况不相匹配,农村重复建设、无序建设影响了集聚效应的发挥。
改革进入深水区,新的难题摆到了面前。28年前的经验证明,要开拓新路,必须“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在马驰常委看来,当年浦东开发开放端赖于解放思想,如今站在更高起点的浦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动力从何而来?惟有解放思想。浦东开发开放本身就肩负着突破旧体制、构建新体制的使命,浦东率先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率先在金融等领域突破传统体制障碍,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就,离不开决策者的智慧、勇气和决心,更离不开解放思想。马驰常委强调,要从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功经验中汲取敢闯敢试的勇气和信心,抛弃满足于不犯错误、求稳怕变的守成意识,在改革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和增强开放信心等方面大胆作为。徐建民常委建议,要找准着力点,遵循“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要求,在推行高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进政府管理流程再造,优化符合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完善人才服务体系等领域有所革新和突破。
激发动能机遇大于挑战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举办、自由贸易港建设呼之欲出、金融航运功能势头看好,这些都为浦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委员们认为,今天的浦东要引领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机遇大于挑战。
今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决策。董卫民常委认为,浦东在贸易便利化方面有优势,应主动探索解决博览会带来的产品和服务“进得来”、“进得快”和“从上海进来”等问题,加强有效制度供给,进一步提高自贸试验区建设质量。他建议,在产品和服务进口方面,要继续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降低口岸费用,压缩口岸耗时,让目标产品更愿意从上海进来;充分利用展会契机,把符合浦东产业发展方向和科创发展需要的高端企业、生产线、研发中心等引进来、留下来,通过导入高端优质企业,倒逼区内企业在竞争和交流中加强创新驱动,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打造众创城市空间。“进口博览会还能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找到更好契合点”,董卫民常委提议,要引导、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到展会上找商机、找合作、找渠道,增强国内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对此,李昕欣常委持有同感,他举例说道,当前在非洲手机市场占有第一位市场份额的是来自中国的手机厂商,原因是该厂商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的功能手机更好迎合了当地用户需求。由此,李昕欣常委想到,开放标准的设定应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水平相适应,更有利于主动参与当地新兴市场的规则建立。
上海自由贸易港建设蓄势待发。长期在保税区一线工作的施惠良常委,深谙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他认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应当在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方面作深度拓展,确立“境内关外”的离岸地位是核心和关键。“要让自贸港真正成为离国际市场最近的中国市场、离中国市场最近的国际市场”,施惠良常委建议,要在制度上赋予自贸港“境内关外”的法律地位,着力落实一线放开,使国际货物入区实现不统计、不报关、不核查、不纳税,体现自贸港“境内关外”的本质特征。同时,依托洋山深水港和浦东机场的航线优势,借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大力发展国际中转、中转集拼业务并实现产业化,实现上海港和浦东机场由世界大港向世界强港、枢纽港的跨越。
浦东承载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在加快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方面,蒋颖常委建议,积极探索对金融服务业领域有序放开外资准入限制和股比限制,试点由外商独资与合资发起设立的银行卡清算支付机构,鼓励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综合交易平台;推进针对金融领域的税制优化,对现行税制中阻碍资本流动的不利税收因素进行梳理,研究实施促进国际金融活动的税收优惠和激励措施,促进跨境金融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而在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港方面,马须伦常委建议,加快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机场群与城市群联动发展,逐步构建起浦东机场、虹桥机场、上海市区、长三角区域之间的快速交通集疏运体系。
引凤来栖优化营商环境
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上海的目标是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城市。聚焦营商环境,委员们的建言反复提及两个关键词:一是服务,二是人才。
屠海鸣常委认为,政府服务要让群众、企业感受获得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在他看来,问题导向就是聚焦群众办事的难点、企业发展的痛点和社会反映的重点,需求导向就是搞清楚政策措施是否与企业需求对得上号,效果导向就是要让企业真满意,而不是被满意。他建议,完善部门协作机制,确保各涉事部门对“共管地段”和“真空地带”齐抓共管,提供无缝隙服务。对此,卢慧文常委给予呼应,“现在市民中心的集中审批形式,在物理空间上做到了‘只进一扇门’,但若业务涉及跨部门协调,‘最多跑一次’尚不能实现”,卢慧文常委指出,把各部门的事前审批集中放到市民中心窗口办理之后,优点是规范流程、提高效率,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出现窗口人员业务不熟悉的情况,办理涉及多部门的审批和登记,有时还需要多跑几次才能搞清流程。她建议,在市民中心增加“综合咨询柜台”,坐诊跨部门“疑难杂症”,尽量消除因搞不清流程无功而返的窘境。王国平常委也认为,政府办事效率好坏最能在窗口形象上得以体现,在突出智能型政府服务的同时,窗口服务的态度和能力也需要重视和加强。
不少委员还在如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话题上产生了共鸣。
谈剑锋常委坦言,在目前的人才打分体系中,市场发现、市场评价、市场认可的引才机制未得到充分发挥。比如,一些工匠型人才并非是专业院校出身,如果单凭“给人打分”的评价标准,这部分优秀人才很可能被拒之门外。他建议,兼顾对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不同需求,探索将“给人打分”的方式转变成“给企业打分”与“给人打分”相结合的综合打分方式。“综合考虑企业的影响力、发展潜力、社会贡献率等要素进行打分,分数达标的企业可以获得人才落户推荐权,由企业自主推荐,将主导权分配给真正有助于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谈剑锋常委如是说。
扶持留学回国人才创业,赵丹妮常委的建议是筑巢引凤,围绕重点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增强对创业园及人才团队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推动留学回国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及示范建设,在自贸区、张江等区域强化创新创业促进机制,提升众创空间功能,为留学回国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工作生活空间。
在培养高端专业人才方面,倪闽景常委提议,浦东要抓住张江科技城转型升级和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性布局的机遇,谋划建设世界知名高校科技类研究生院集聚区,吸引最优秀的高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和共建科创中心,为上海成为国际学生留学目的地城市打好基础。在张毅委员看来,法律服务业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承担重要角色,他建议,研究制定上海律师业国际化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培养高水平国际化律师,落实本土律所聘用外国法律顾问政策,并对国际化的中国律师事务所在税收优惠、外汇管理等方面给予特殊的倾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