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上海该如何找准方位坐标,理清定位优势,选好战略路径?“改革开放再出发,我为上海献一计”建议征集活动昨天正式启动。在当天举行的一场理论研讨会中,本市九位专家畅所欲言。他们极具穿透力的观点,相信有助于点燃全社会建言献策、凝聚共识的热情。
在历史和全球坐标中找准方位
“目前,上海正承载着为人类构建新型文明的历史使命。”这是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长忠为上海“再出发”所定义的时代背景。
郑长忠说,当前我国正进入建构新型文明形态的关键转折点,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重镇,必须考虑要如何继续在其中扮演引领角色。自开埠以来,上海一直引领着中国的现代化、全球化进程;随着工业化时代逐渐过渡到新技术革命和互联网时代,上海如何继续引领? 如果上海将来找不到现成的发展经验,上海如何继续引领?
同济大学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诸大建重点谈的是“坐标”。他认为,上海应该重点研究卓越全球城市的指标体系。他援引目前国际“新版本”全球城市定义,阐明新定义有三个维度,即经济与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生活质量与生态环境。根据权威评价,这三个维度上,上海在全球城市中分居第一、第二、第三梯队———按照“1.0版”全球城市定义 (重点是“经济与基础设施维度”),上海已经是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城市。但要对标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上海还必须在其他维度上取得均衡发展。
对于指标和规则,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庆寺也有话说。他认为,要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关键是标准先行。他以大数据治理为例表示,在全球数据治理体系尚未定局的情况下,上海可以“弯道超车”,在制定国际规则中争取更大话语权。
以其他城市为镜,“照亮”优势和不足
一座城市该怎么发展,既要从他人经验中汲取养分,也要审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上海春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寒竹在谈上海之前,先以纽约为镜。在1970年代的产业格局重构中,纽约市因为集聚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服装业,一度濒临破产。为摆脱困境,纽约把服装业的生产和设计环节剥离,将前者对外转移,保留设计业并成为全球时尚中心,由此转型成功。寒竹说,1990年代,上海也曾推进纺织和服装工业的转移,遗憾的是上海并没有留下服装设计业。他说,上海在金融、科创、艺术、国际交往和时尚这五大领域拥有显著优势,特别在时尚领域,上海完全可以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时尚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德斌长期研究科技的全球合作。他为上海设立的“镜子”是美国硅谷。他说,伟大的城市需要伟大的企业,伟大的企业需要伟大的企业家。硅谷孕育了英特尔、谷歌、苹果、特斯拉,集聚着一大批全球性企业家和创业英雄;但上海则缺乏具有强大带动力的企业和企业家。杜德斌建议上
海加大力度、精准施策,坚持以本土企业为主体,培育世界级创新企业和企业家;在此过程中,要营造包容开放的创新环境,通过普惠的政策,为中小微企业打开发展空间。
在将上海与其他著名全球城市作对比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国麟有一个有趣的视角。他说,全球精英文化非常认可狄更斯笔下的伦敦、巴尔扎克笔下的巴黎、安迪·沃霍尔笔下的纽约;而对上海来说,更多是靠张爱玲的文字来代言,但这只代表了1949年以前的上海。沈国麟说,是否可以请全球顶尖作家、文艺创作家到上海获得体验,写出传之久远的文学和艺术佳作?
为卓越引入更多要素
迈向“五个中心”和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该如何明确战略路径,该重点集聚哪些要素? 上海海关学院副院长干春晖说,卓越的全球城市和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制造业支撑。未来,上海制造可以重点从三方面寻求突破:一是高度复杂制造、高度集成制造;二是进口替代制造,比如芯片、飞机等“卡脖子”产业;三是高关联度制造,尤其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可以整体带动产业体系提升的领域为先。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石良平说,近15年全球贸易格局最大的变化,就是服务贸易比重快速上升,但中国的服务贸易却变化不大;这与我国服务业高端人才缺乏、服务业改革相对滞后有关。石良平说,自贸试验区下一阶段改革,重点应该解决我国服务业开放不够、服务贸易发展与世界规则不相适应的局面;只有把服务业开放作为“3.0版”自贸试验区改革的重中之重,打响“上海服务”品牌,上海才能继续站在下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荣跃明建议深化上海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全面加强上海文化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全面激发文化创作热情和活力,使上海成为中国文艺创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