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4月20日 星期五
4
国际;专题

华东师范大学群舞《一腔一抹情》引入动人昆曲元素

用艺术传承文脉,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心中


上海代表团在开幕式入场仪式上带来精彩舞蹈。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团学生正在紧张排练群舞《一腔一抹情》。

    “手再侧一点,对,眼神看得远一点……”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六楼练习室里,艺术团学生们紧张的排练正在上演。

    水袖轻舞、舞姿曼妙,这出不到七分钟的表演让人看得目不转睛。群舞《一腔一抹情》 是此次华东师范大学出战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比赛节目,这出从2015年便开始筹备的节目凝聚了艺术团师生们无数心血。三易其稿,只为传承经典“以传承中国文化为切入点,我们希望能寻到中国之味。”作为本次群舞的舞蹈编导,华东师范大学学生艺术团指导教师崔星虹的创作初衷离不开“传承”二字。

    为了备战今年的比赛,2015年,崔星虹带领着其他几位指导老师刘何、王田田、李雨一起构思作品。

    “昆曲既是传统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的角度来说,引入昆曲元素再适合不过。”上海歌剧院舞蹈编导刘何表示,为使作品呈现出尽善尽美的效果,编导们三易其稿,这其中还不包括其他零碎细微的改动,最终确定了现在的版本。

    “一腔”意味着南昆腔调,“一抹情”则代表着传承与致敬。《一腔一抹情》 的剧情安排并不复杂,16位表演者中囊括一位老者与一位小辈,其他14位表演者分担背景的角色。一位老者在舞动扇子的过程中,从小在他身边长大的小孙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被吸引进入昆曲的美妙世界。故事最后,扇子从老者手中交到小孙女手中,而那位老者却渐行渐远。

    “这也算是一种后辈对前辈的致敬,我们会好好地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崔星虹说。

    二度诠释,让学生体验昆曲魅力

    如果说编导的剧本创作是一度创作,那么学生的表演便是二度创作。

    得益于华东师范大学出众的美育工作,艺术团学生们都有着不错的舞蹈功底,然而面对引入昆曲元素的群舞表演却还是让师生们犯难。

    “大部分学生没有昆曲学习基础,怎么让学生演出昆曲韵味,让观众体味其中细节是很难的。”为此,崔星虹特意邀请上海昆剧团、上海歌剧舞剧院的专家学者前来帮忙。

    “团员们也非常努力。”排练密集期,艺术团学生们往往要排练到晚上11点才结束,整栋大学生活动中心常常只剩下六楼练习室的灯还开着。

    在群舞中饰演“老者”一角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研一的学生马耀祖。当时还在云南省武定县支教的他,连中午仅有的两个小时休息时间都在不间断练习昆曲动作,就这样整整坚持了一年时间。

    五大学生艺术团,培养后备人才

    不得不说,群舞 《一腔一抹情》的成功与艺术团师生们的努力密不可分。据悉,华东师范大学亦是上海学生舞蹈团及其联盟单位。

    自2010年起,上海相继成立了上海学生交响乐团、上海学生合唱团、上海学生民族乐团、上海学生舞蹈团、上海学生戏剧团五大艺术团及其联盟。

    五大学生艺术团及其联盟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的学校美育大方向;形成惠及全体、优质丰富和体系完备“三位一体”的学校美育大格局;构建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三维互动”的学校美育大平台。

    同时,上海以此为抓手,构建起了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艺术教育谱系,形成了“校—区—市”三个层面艺术教学的“金字塔”。五大学生艺术团及其联盟已逐步成为提升学生艺术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基地,成为培养艺术后备人才的“摇篮”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