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4月18日 星期三
T3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

制度创新为“双创”提供更广阔舞台


    【人物小传】

    张伟,蓝河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上海“千人计划”专家。

    【口述实录】

    今年3月28日,我向自贸区市场监管局提交了新企业的注册申请。原以为像以往一样,这又是一场耗时耗力的“拉锯”,但这一次证照办理的速度之快却大大超过了我的想象。4月初,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就给我打电话,说“营业执照下来了”,我算了算,前后加起来,不到5个工作日,与内资企业的注册时间无异。

    我是2010年从德国回上海创业的。因为德籍这个身份,以前在上海创办企业有些复杂。我现在所在的中晟光电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是2011年成立的,当时开办的周折至今让我印象深刻,我们需要先在香港设立公司,再到内地投资设立合资公司,随后在上海设立全资子公司,整个创始团队为此前前后后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对于创业者来说,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都很高。此外,因为企业属于外资,所以,在开展业务的时候还会碰到选择以哪个公司、哪个平台上市及股权处置的问题。

    时隔7年,这回注册新的企业,是因为原来的公司在发展中有了新的业务开拓需求。得益于浦东人才发展“35条”中“外籍高层次人才可凭其持有的在华永久居留身份证,作为设立科技型企业的身份证明,与持有中国居民身份证人员设立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一条新政,以前注册时要闯的“关”都消失了。

    这项新政策更为重要的突破在于,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创业,能享受与内资企业同等的待遇。身份认同后,未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申报、与国企合作都有了可能,企业长期发展的道路就会好走很多。

    对于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说,与己相关的制度创新,能帮助企业少走很多弯路,能让企业有切切实实的获得感。我最近认真研究了浦东人才发展“35条”,还有些新举措也让我印象很深,比如“率先试点允许外籍人才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兼职创新创业”的新措施,无形中会释放个人的资源和能力,为外籍人才充分施展自 己的才能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本报记者  徐晶卉整理)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