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吴雨伦) 第二届“丝路学·国际论坛”昨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乌克兰、希腊、印度等国的70余名学者围绕“一带”与“一路”研究、“一带一路”与丝路学研究及“一带一路”与中东研究三个议题进行研讨。
与会专家认为,自“丝绸之路”被德国学者命名以来,这条历史上著名的国际大通道就吸引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学者的关注,逐渐发展为多学科的丝路学,并形成了欧洲学派、中国学派、美国学派及日本、韩国等学术重镇。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特别是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后,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模式已逐步赢得世界的认可与响应,成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带动了全球丝路学发展的新趋势。
本届“丝路学·国际论坛”开启了共商、共建丝路学,共同构建丝路学术命运共同体的有益探索。正如上外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马丽蓉所言,“一带一路”是关乎全球秩序的新哲学与全球治理的新方案,也是关乎中国身份的新认知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思考。中国学者唯有用中国特色的理论范式、话语体系来影响世界,“一带一路”倡议才有可能获得更多国际认可和支持。
本届“丝路学·国际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伊斯兰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