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4月15日 星期日
7
科技文摘

科技快讯


    ●花粉过敏是“雄树”惹的祸

    一到春天,不少人就开始打喷嚏、眼睛发痒、流眼泪,这与城市绿化种植的雄性植物越来越多有关。

    花粉只由雄性植株产生。雌性植株被授粉后,才会有果实和种子。美国园艺专家托马斯·奥格伦建议,解决城市居民花粉过敏问题,可以考虑在城市绿化中适当种植雌性植株,来吸附花粉。

    由于雄性植株不产生果实和种子,便于市政部门的管理,因此,美国农业部1949年就在指导手册中写明:选择街道景观树木时,应当选择雄性植株,以避免雌性植株种子散落带来的麻烦。此后,美国农业部向市场供应的红槭树苗及苗圃中培育的树苗,都是雄性植株。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树苗供应商会在柳树、白杨、桑树等雌雄异株的植物中,选择供应雄性植株,并专门培养雄性植株。美国街头开始出现没有种子的柏树、没有荚果的皂荚树等,刺柏、紫杉等矮生灌木丛也都是雄性植株。

    然而,随着树木逐年成熟,雄性植株的弊端开始显现。奥格伦表示,大部分植物的花粉颗粒较大、形状特殊,很难传播太远的距离。城市居民的过敏原大都来自生活工作地附近种植的各种雄性植株产生的花粉,随着树木的高大成熟,人们的过敏症状逐年严重。

    ●新杂交害虫威胁全球农作物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日前宣布,他们的研究人员在巴西发现一种由棉铃虫和谷实夜蛾杂交而成的新害虫,有可能对全球农作物安全构成更大威胁。

    发表在美国 《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这项研究成果显示,这种新害虫具有谷实夜蛾51%的基因,同时遗传了棉铃虫强大的抗药性,因而比这两种害虫更具威胁。

    该研究第一作者克雷格·安德森博士指出,目前,南美洲已经受到这种新害虫的影响。开展害虫杂交品种研究对保护农产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澳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计划主任保罗·德巴罗博士认为,类似杂交害虫有可能入侵别国且难以被发现。这一发现有助于加强澳大利亚防御和应对生物威胁的能力。虽然可以采用杀虫剂等方式防治这些害虫,但就全球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而言,加强对害虫自身的研究,如基因测序等更为重要。

    ●科学家破译蓝鲸基因组

    蓝鲸是地球上现存体型最大的动物。德国和瑞典研究人员最新报告称,他们破译了蓝鲸以及其它三种须鲸的完整基因组。

    研究团队在新一期美国 《科学进展》 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他们认为,这将有助于科学界以“前所未有的细节”,追寻蓝鲸及其“亲戚”的进化历程。

    须鲸包括蓝鲸、座头鲸、灰鲸、长须鲸等种类。来自德国森肯贝格生物多样性和气候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介绍说,蓝鲸以及座头鲸、灰鲸等其它三种须鲸的完整基因组显示,蓝鲸等须鲸在进化历史上存在“杂交”行为。而且,须鲸在进化道路上分化为不同物种时,并不存在地理上的阻隔。这种现象被称作“同域性物种形成”,在动物界是比较罕见的。

    蓝鲸被称作“海洋巨无霸”,体长最长30米,体重可达175吨。基因组分析显示,在进化道路上分化的不同须鲸物种之间,曾经存在基因流动。因此,不同须鲸之间的关系可能要比人们之前想象的复杂得多。比如此前科研人员认为,座头鲸由于其鳍巨大无比,可能是须鲸中的“另类”。此次基因组分析显示,座头鲸在进化过程中,确实与其它须鲸更加不同。

    灰鲸由于外形与其他须鲸差别较大,也被认为可能在进化过程中分化得比较远。但此次基因组分析发现,灰鲸反而是名副其实的须鲸。灰鲸的独特性更多地在于它的食性,即主要以海洋中的甲壳类动物为食。

    研究团队介绍说,基因组测序技术潜力巨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物种的生物演化进程。通过基因分析,还可揭示鲸类种群规模在过去数百万年中的变化情况。

    (依霖)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