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黄启哲 吴钰)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由上海沪剧院精心打造的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将于5月23日在东方艺术中心首演。作为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该剧将敦煌女儿樊锦诗的人生历程搬上舞台。导演张曼君说:“这样的大戏曲更贴近时代的节奏和脉动,这部戏也为沪剧对现代戏的探索和践行,开辟了新的突破口。”
上海姑娘樊锦诗从北大毕业后来到敦煌,谁也没有想到,她此后能扎根甘肃大漠五十年,穷其一生致力于敦煌研究。沪剧《敦煌女儿》用回忆闪回的叙事方式,突出戏剧性和人物内心情感,在保留沪剧传统唱腔的基础上,采用重唱、合唱、独唱、引唱、轮唱的形式,为沪剧注入了歌剧、音乐剧的元素。无论是表现手段还是舞美造型,都呈现出有别于一般地方戏曲的气息。张曼君表示,该剧超过了一般地方戏曲承载的能量,是地方戏曲走向更大格局的思考和践行。
早在2013年,上海沪剧院就推出了《敦煌女儿》。此次对该戏进行了重新创作,体现了沪剧院对于这一现实题材的坚守。上海沪剧院院长、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饰演樊锦诗,她告诉记者:“这个题材是沪剧一次新的开拓,一代代敦煌人坚守理想的崇高情怀也是我们当代所需要的一种精神。”为了在舞台上表现好樊锦诗的故事,《敦煌女儿》剧组多次深入敦煌,接受大漠沙尘的洗礼,体悟一代代敦煌人的精神力量。
在创排过程中,剧本经过数十次的修改,在保留沪剧剧种特色的基础上,加强对人物的刻画,打破传统局限。张曼君用“诗意、灵动、庞大、壮阔”四个词来概括这出剧。在音乐上,管乐可能会在剧中以单独的形式出现,用独奏来塑造人物或者表达一种语汇。在舞台表现上,由青年演员们组成的群演阵容来表达场面烘托人物形象,甚至成为舞美一份子,起到组织切换舞台场景的作用。
剧情将围绕樊锦诗和她周边的三个主要人物:敦煌研究先驱常书鸿;敦厚老实、兢兢业业的段文杰;对樊锦诗无比挚爱、无比温暖的丈夫彭金章。他们都对樊锦诗的命运走向起了重要作用。沪剧演员钱思剑、凌月刚、李建华、王丽君也将在剧中饰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