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是教育的支柱,也是办学的主体,更是质量的标杆。教师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学校的质量,也影响着育人的分量。
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从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师德高尚、师能精湛的教师队伍对产生教育美好现实的能动作用,以“青浦实验”为抓手,以实验“活动———发展”教育模式为契机,通过各种途径,采用有效办法,在提升师资队伍上下功夫,见实效,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学校师资优势明显,东、西两校区共270多名教职员工,专任教师255人,其中特级教师1名,特级校长1名,获得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有49人,占专任教师的19.2%,中级职称103人,占专任教师的40.4%;获研究生学历(包括在读硕士生)的教师20名,占专任教师的0.08%;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26人,占专任教师的49.4%,有7名教师为上海市双名工程教师,有17名教师获“青浦区第四届名优教师”称号,有30名教师获区、校名优教师称号。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除了区级名优教师外,市级名优教师不断涌现,如参与“双名工程”的刘明、班丽亚、戴颖川、陆欢、忻映霞、金惠红等教师,上海市生命科学学科德育研究基地成员计顺娟教师,参与市“农村学科教师培训者的培训项目”的朱敏鸣、项志红教师等。
如今,学校已成为教师提升能力、成就事业、获得成功感的摇篮。
个性化、特色化: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学校致力于教师发展体系的构建,努力造就一批专家型的教师乃至教育家,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新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每学年开学伊始,学校便以最快速度了解刚入职的新教师各方面的信息,并根据他们的学科教学任务、思想政治面貌、性格特点和爱好专长等综合因素,为他们物色拜师结对的富有经验的老师为导师,包括学科和班主任工作,以便一开始就进入带教引领的状态。暂不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新教师,也会尽量安排他们参与年级扁平化管理工作。所有新教师都有自己结对的指导教师,也同样享受学校传统的“团队带教”的“红利”。学校根据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进步程度,放开胆子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放心让他们参与学校德育与教学的各项任务,设计“爱、诚、美、志”系列教育的活动,编写与修订《学程手册》。不少新教师入职不久,就经受了上实践课、公开课及教学评比论坛发言等任务的锤炼,快速缩短着自己的成长周期。
把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区、市级教学骨干、教学能手。“十二五”以来,学校改革的重心又回归到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从课堂教与学的时空上突破,从而引导学生强化自主学习活动,努力做到让教师少教,学生多学,鼓励学生挑战性学习,实现着教与学的转型。学校鼓励青年教师成为这种教与学转型的先锋,大胆实践,摸索经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数学组青年教师钱海燕,在数学研修基地有力支持下,通过课堂教学评比的形式脱颖而出,一路斩关夺隘,获得全国第七届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比活动一等奖,为市、区、校争了光。一批青年教师还在市、区级教学评比中取得一等奖等优异成绩。
让中老年骨干教师发挥学科引领和指导作用。如今,学校有四个学科(数学、物理、科学、探究)建立了区级学科研修基地;有多位教师开设了区级培训课程,其中有区学科带头人计顺娟老师的《观鸟》、庞利荣老师的《杠上运动》、项志红老师的《紧急救护与课堂教学实例》、杨大胜老师的《摄影技术》等。
此外,学校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丰富资源,进行一系列全方位的校本培训,面向全体教师,特别关注新教师和骨干教师的业务进修和水平提升,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校、集团化办学、校青年班主任实训基地、区级培训课程、协同学习暨电子书包项目、长三角共同体项目、实验中学片教育共同体项目等。尤其是由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刘明校长主持的“刘明特级教师工作室”,为培养一批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发挥了重要作用。
规范化、优质化:成就教师学术性高品质的教学能力
研修,是教师重要的职业生命方式。学校以教学为平台,通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磨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五过程,抓研修的核心环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磨课改进教学。学校重视备课组内对课的教学交流和探讨,在备课组内教师交流探讨的基础上改进教学,以集体智慧和力量,提高日常的课堂教学质量。另外,对各类公开课加强磨课的过程,强化磨课过程中的“三关注二反思”实践,通过多次的磨课达到改进教学过程并提高教学实效,同时也使教师不断感悟教学真谛,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能力。
以说课反思教学。说课也是上课的一种准备,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行为、集聚教学实践智慧的一次良机。说课中,教师仔细分析课堂教学行为的得失,甄别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之间的差距,厘清教学思路,加以改进,提升上课能力。
以上课体验教学。学校要求教师至少每学期要有一次面向备课组或教研组上一节教学实践课,学校把实践课看作为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过程,通过实践课展现教师教学能力和技能,同时也发现其教学中的问题,以促进教研组或备课组内的相互交流、学习和反思,形成教学上互帮互学的氛围。
以听课透视教学。听课是教师参与教学的一种行为,在听课过程中,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都纳入到观察的视野中来。将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升以及设计的意图和实现程度都作为观察的对象。关注教师对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关注教师如何层层启发和引导学生,同时又关注学生整体及个体学习的成效。学校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12节,并统一印制了教师听课笔记本,教导处也定期进行检查。教师通过听课活动,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听别人的课,反思自己的课,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以评课分析教学。学校各教研组(备课组)也经常组织多种教学课之后的评课活动。如学校与尚美中学、白鹤中学三校的教育共同体之间以及学校东、西校区之间等开展“同课异构”的各种评课活动。
精彩画面
班主任工作成就教师群体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能胜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就有发展的前景。
基于此,青浦区实验中学将班主任工作作为教师发展的一条途径,进行了卓有成效地探索,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学校创建年级组扁平化管理制度,与“学生学分制评价”管理一起,共同形成了学生管理新机制;走向了班级管理专业化的轨道。目前,全校4个年级,48个班级近50位班主任老师的专业化水平上了新台阶。
“让班主任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班级管理专家”。至今已有13位班主任老师分别在市(省)、区级教科研刊物上发表了关于“扁平化”管理的专题文章。
全校近五十位班主任俨然成了一支班级管理梯队。这个梯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每个层次代表着一种类型。第一层次:主要是成长型青年班主任。他们结合本班特点,进行一些“建章立制”的改革实验;与老年资深班主任“结对子”,边学、边干,体验深切,收获颇多,做到“天天与学生互勉,年年与班级共荣”。他们是成长的一代,是班级管理中涌现的新苗、好苗,是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希望”。陈娟老师就是青年教师队伍中的突出代表,她关爱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得到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普遍好评,她的事迹被多次报道。
第二层次:是具有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成熟型班主任。他们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便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且工作条理井然有序。在实施扁平化管理过程中,他们还不时地向学校建言献策,利于管理机制的完善,同时使管理方法更趋合理、高效。
“年级组扁平化管理”和班主任专业化,让教师教书育人更有方。
感言
让教师的教程更有成就感
■刘明
教师,是教育的生产力,是实现育人目标、促进学生成人成才的引路人,也是学校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一专多能、甚至是多专多能的专家。教师的品格意志、情感态度、学识能力和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深刻影响。因此,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关键。我们必须着力成就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建立一支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努力造就一批成功型、专家型的教师乃至教育家。
教师的教育旅程,不仅要有成功教育事业的成就感,而且要有成就学生成人的幸福感,只有这样,教师才真正是人民的好园丁。
(作者为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校长)
欲知青浦区实验中学“前程远大”的指向,请关注明天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