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4月07日 星期六
3
综合

中国古典园林专家陈从周生前招收研究生面试时必出一题:“你的家乡有何名人、有何典故?乡邦历史地理又如何?”

热爱民族文化是研习中国建筑的本心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上海豫园、苏州网师园、扬州个园……提到中国园林,绕不过“陈从周”这个名字。

    今年是园林大师、古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百年诞辰。清明节前后,陈从周长女陈胜吾陆续收到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来自各地学界人士的来信和问候。“感谢大家都还记得我的父亲。”在陈胜吾心中,父亲不仅是一位园林大师,他首先是一名人民教师———从事教育一辈子。

    陈从周留给后人的,不仅有包括 《说园》《苏州园林》《扬州园林》 在内的一批中国园林史经典著作,还有他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不过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他认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体验无处不在的“美”———或来自大自然,或来自生活,或来自传统文化。学习要基于兴趣,学出乐趣。

    ■ 他把自然生命之美,印刻在孩子的心里

    陈从周出生于杭州,1942年从之江大学

    文学系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1950年起,他先后受聘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圣约翰大学以及浙江大学,从事中国建筑史教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陈从周来到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

    谈到父亲,陈胜吾最难忘的是:“我小时候,每天总能看到父亲下课回家时,穿一身长衫,脚踩一双布鞋,抱着一叠学生的作文本进门。”那时候,陈胜吾的一大乐事,就是看父亲用蘸着红墨水的毛笔仔细耐心地在学生作文字里行间行走,加勾画圈,“父亲非常尊重学生的写作创意,很少大段删改。”

    “父亲爱学生,对我们也很耐心,从不板着脸训人。”有一件小事给陈胜吾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有一次,她模仿父亲改画,拿起笔就在家里墙上挂着的一幅画上涂了起来。只听父亲“哇”地叫了一声。“当时墙上挂着的是张大千先生的画。”陈胜吾一惊,意识到自己闯祸了,吓得钻到了画桌底下。不过,陈从周却什么也没有说。

    不管是在中学教国文、历史,还是在大学建筑系任教,在学生心中,陈从周是一位语言风趣幽默、讲课内容处处结合实际的老师。

    陈从周的课之所以给学生风趣的印象,最主要是因为他的博学。因为除了建筑园林,他在文学、历史、国画以及戏曲方面都有很深厚的造诣。陈从周曾称自己是杂家,而在周围的人看来,他的“杂”,都到了大师级水平。

    陈从周初中时学绘画,后被张大千收为入室弟子,30岁就在沪举办“陈从周绘画展”,轰动上海画坛。

    “父亲非常喜欢花木鱼鸟,他的写意画也大多以山水花鸟为主。他始终认为,大自然和人之间是可以交流的。”陈胜吾记得,儿时看见有卖花木的农民走过,父亲就会招呼她和弟弟用平时积蓄的零用钱买一些树苗,然后栽入土里。孩子们就可以看着小树苗一年年长大。“我小时候种下的柳树长得又美又有荫,弟弟种下的葡萄后来还结了果。”直到现在,陈胜吾仍然热爱园艺,而这得归功于父亲。

    ■ 对家乡无感的年轻人,难登他的师门

    有人曾经评论陈从周是“不可无一、无可再有”的学者,因为他的学问之“杂”。不过,诸“杂学”中不变的内核却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爱。

    据说,陈从周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招收研究生,面试时必出一道题:“你是哪里人,你的家乡有何名人,有何典故,乡邦历史地理又如何?”因为他认为,年轻人要先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才能生发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这是学习中国建筑和园林最不可缺的本心。

    “父亲一直以中国文化为骄傲。”陈胜吾说,陈从周酷爱传统戏曲,尤其喜欢昆曲和京剧。他还善吹笛箫,很早时就开始呼吁要弘扬传统曲艺。他也试图在教育孩子时,为他们打开传统艺术的之门,让他们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刚开始,我其实对咿咿呀呀的昆曲没兴趣,父亲就专门挑了《十五贯》这样既经典又有故事性的作品给我们看。”陈胜吾坦言,直到自己年纪大了,才真正感受到昆曲之美,也慢慢体会到父亲对美学教育的看重,从孩提时就对子女有意识地进行熏陶。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陈家的孩子,玩起来也不“随便”。比如,当时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是个很好玩的地方,大家都争相去,可陈从周却不曾带孩子去过,因为觉得那里太娱乐了。相反,他希望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涉猎绘画、摄影、音乐、戏曲等文化和艺术领域,包括运动,也是他提倡的活动。

    陈从周一贯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他曾在一封家信中说,“千万不能以大人的要求强加于小孩身上,小孩太早熟并不是‘神童’,教书育人必须知性、感性、德性、理性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不能只拔单一技能。”他曾与数学家、复旦大学名誉校长苏步青联合呼吁“文理相通”,为优秀人才培养指出明确方向。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