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静
八个月前,爱建居委会中华别墅小区实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72岁的居民栾竹君和老伴鲁群的退休生活渐渐更“讲究”了———跟着老师做酵素、学种花种菜、自制垃圾分类容器、学做肥皂、用废旧物做手工艺品;还分别担任社区志愿者和楼组长,首先示范垃圾分类,协助、指导邻居们分类,忙碌充实,乐在其中。
这天清晨,栾阿姨拎着刚买的早饭回家———三笼小笼包、两盒小馄饨,用自备饭盒装好,码放在自带的菜篮子里;三根油条用摊主的白塑料袋装,这多少让她有些遗憾,“平时尽量不用塑料袋的,但油条又长又油只能用一个。”鲁老伯正在厨房忙着剥煮熟的芋艿,皮丢进一个以前装海蜇皮的塑料罐,剥好拧紧盖头,放在水槽边。
自制湿垃圾容器———海蜇皮塑料罐是春节后启用的。老两口对它很满意,它体积不大,瓶口不算小,盖子拧紧就没气味。之前,鲁老伯还把一个5升空油桶上部剪掉,旁边钻俩洞,串上绳子,配上小奶锅盖子,用来装厨余垃圾。“居委会发过干湿垃圾桶,但厨房地方小,放两个桶太挤,老伴就自制湿垃圾桶,用得也蛮好。”栾阿姨骄傲地说,一旁的鲁老伯得意地笑。
为了分类和减少垃圾,老两口按照居委会和专业老师的指导,为生活做了不少“加法”和“减法”。加法———吃饭时每人面前放两个碟子,一个放大骨头、餐巾纸、牙签和老伴的烟屁股等干垃圾,一个放小骨头、皮壳等湿垃圾,饭后分别倒;还增加了厨余垃圾桶和可回收物垃圾桶,后者专门放瓶子等旧物;减法———买菜购物用菜篮子或布袋子,每天至少省五六只塑料袋,减少包装物,“湿垃圾更纯,干垃圾更少,过期药、坏灯泡和旧手机电池分开放,也不破坏环境。”栾阿姨说起来头头是道。
这么多垃圾品种,真能分得清吗?栾阿姨肯定地说:“分得清!都印到脑子里了。前期,小区宣传了半年多,开会、上课、贴海报、面对面讲解、知识问答、表演节目、相关小游戏……做习惯了就记住了。”
“这是我跟环保老师学做的酵素,按照1份红糖、3份水果或蔬菜、10份水1:3:10的比例放三个月就行,这个已经发酵半年多,效果更好。”她像“捡了宝”一样介绍,“刚开始我嫌烂苹果烂香蕉脏,我孩子都是医学博士,他们说这个好,我就试试,现在用于浇花浇菜、洗厕所、洗碗、卫生去污、皮肤冻伤、瘙痒,都很有效,用完再按比例补。”鲁老伯端出一盆花和一盆香菜向记者展示,长势均十分茂盛。栾阿姨说,小区还有一片一平方米菜园,党员分别认领,也用自制酵素浇灌,菜都送给社区85岁以上的孤老,“这让我非常感动。”
栾阿姨是社区志愿者,鲁老伯是楼组长,两人都十分热心社区事务。“去年8月到9月,我们志愿者每天早晚站在垃圾厢房盯守,看到不分类的上去指导、协助分类;我还陪着老伴找本楼不分类的居民做思想工作。辛苦是蛮辛苦,但看到小区环境变好,连十来岁的孩子都跟着家长来做志愿者,督促大家分类垃圾,我们觉得值了!”栾阿姨说,“居民都认为垃圾分类是好事,尤其对孩子,改变最多的也是他们,让下一代把家园建设好,有个好环境,自己活得也有质量,那多好!”
“垃圾分类其实不难,每个人都能做到。”栾阿姨跟记者强调。鲁老伯则说,“小区环境比自己家里还好,住了20多年,这是最舒心的时光。以前经过垃圾厢房,都要捂着鼻子快步走,现在那边是风景了,环境好,空气好,居民受益,没有理由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