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旸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昨天下午病逝,享年75岁。他文如其名,正如“雷达”般宽阔灵敏,40年来跟踪中国当代文学步伐,一直活跃在文学现场和文学评论界前沿,对当下重要作家作品和重大文学现象,做出了许多充满生命激情和思想力量的及时回应。
昨天消息传出后,文学圈众多学者、作家表达了深切的悼念缅怀之情。有人怀念他眼镜后略带疲惫又洞察秋毫的目光,有人敬佩他一针见血的真知灼见,大家公认雷达的文艺评论为当代中国文学存留了一份真切的精神档案,体现了评论家的使命担当。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知名评论家李敬泽眼中,“他不是不知疲倦,我都常常替他感到累,但我能够理解像他这样一位批评家永不衰竭的激情。”李敬泽说,雷达从来不曾失去敏锐的现实感,不曾失去与时代、与生活、与当下的文学写作对话的能力;雷达也是现实主义的坚定捍卫者,在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的巨大转型中,他执着而雄辩的论证,为现实主义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对雷达来说,现实主义是信念,但信念不是教条,而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推动变革和创造的实践活动,它不是为了规范世界,而是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文学批评家白烨说:“雷达的文学批评,是‘思’与‘史’的双向汲取与双向运动,他的批评个性的内力与魅力也正在于此。”
雷达1943年生于甘肃天水,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他最早发现并评述了“新写实”,为“现实主义冲击波”命名,提出过“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才是新时期文学主潮的观点。作为贯穿新时期文学40年的当代重要批评家,他敢于直面创作症候、善于辨析审美变化。从汪曾祺、高晓声,到王蒙、铁凝、莫言、张炜、张贤亮、浩然,再到“陕西三大家”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以及刘震云、雪漠等,雷达都试图通过他们的代表性面目,勾画出一条富于表情的当代文学画廊。
雷达一生中,著有 《民族灵魂的重铸》 《思潮与文体》 《重建文学的审美精神》 等评论集,《缩略时代》 《雷达散文》 《皋兰夜语》 《黄河远上》 等散文集,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他主编或共同主编大型图书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 《现代中国文学精品文库》 《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等。今年初,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雷达批评文论集 《雷达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