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3月31日 星期六
5
论苑

新时代 新目标 新部署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体现了对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思考,饱含着心系天下、深沉真挚的为民情怀,是着眼全国发展大局提出的任务部署,对做好上海各项工作具有很强针对性和指导性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学习贯彻全国两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重在行动和落实本期论苑版刊发三位学者的文章,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更大功夫

    李湛

    “高质量发展”是今年全国两会的关键词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首先必须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明确的认识,才能切实推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重在结构优化,我们必须优化宏观经济结构,改革供给侧结构,完善投资消费外贸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协调区域经济结构,提升技术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合理化企业结构与市场结构,形成不断优化、具有新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新型经济结构。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旨涵义。

    从两会传递的系列信息看,高质量发展是提供更多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比重已达58.8%,服务业占我国GDP比重达到60%。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效益更高的发展,将带来更高的人均GDP、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更充分的产能利用率、更有效的资金使用效率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以及更低的资源与能源消耗率。高质量发展是人与资源环境更和谐的发展,使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使绿水青山重新回到人们身边。高质量发展是更多依靠新动能的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不动摇,坚持发展“四新”,勇立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潮头,推进发展动能结构优化。高质量发展是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消除“黑天鹅”,驱赶“灰犀牛”。高质量发展是更开放包容的发展。开放决定着发展的空间,决定着发展的前景,也决定着发展的质量。更加开放包容的发展,是高质量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涵义。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适应新时代、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抓牢发展第一要务,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更大功夫,不断增强经济创造力和竞争力。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更大功夫,首先要学懂弄通并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要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更大功夫,要充分释放改革开放红利,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现代经济体系。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更大功夫,要培育创新文化,全面激发创新发展新动能,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培养一批“独角兽”企业,大力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水平。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更大功夫,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聚焦企业在沪投资兴业遇到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系统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对一些跨领域的难点问题进行“革命性的流程再造”,努力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深刻的转变,任务艰巨,绝不是轻轻松松能实现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更大功夫,我们必须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势在必行,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做改革开放的促进派和推动者,坚定不移做深做透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在增进民生福祉上下更大功夫

    石建勋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对人民的一往情深、对国家的坚定信心、对未来的高远擘画,再次重申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所在,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宣示了不变的执政理念,传递了不变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体现了对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思考,宣示了一个人民政党、一位人民领袖永远不变的赤子之心,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部署,对做好上海各项工作具有很强针对性和指导性。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排名前列的国际化大城市,近年来,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累计帮扶10.8万就业困难群众实现就业。128万镇保参保人员和478.8万来沪从业人员加入职保,覆盖低保、低收入、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梯度救助体系基本形成。“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329.7万老年人享受老年综合津贴。完善“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49.3万套,改造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12万平方米。教育卫生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上海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新时代新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环境相对较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也更高。一方面,上海在医疗、教育、养老、生态环境改善、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等民生领域的短板还没有从根本上补缺;另一方面,新时代上海人民的国际化、现代化新需求不断涌现。这就要求上海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高的工作标准、更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为人民服务思想,在增进民生福祉下更大功夫,做足调查研究功课,找准短板和问题所在,精准定策,精准施策。

    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因此,增进民生福祉重在行动和落实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市民收入水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健康上海建设,加强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障。要着力抓好医疗、养老、幼托、生态环境改善等重点工作,加强统筹规划,统筹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把实干出成效作为干部考核目标,在“落地”上务求实效,在增强群众获得感上谋实效,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和形象工程,尽力满足多样化民生需要,用心用力办好群众身边的民生实事,把民生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扎实、更有实效,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美好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既是一种享受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一种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新时代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从根本上说,需要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奋斗。只有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路线,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参与品质生活创造活动的深度与广度,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品质生活的主力军,才能汇聚起增进民生福祉的磅礴力量,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进程中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在营造干事创业环境上下更大功夫

    王友明

    在营造干事创业环境上更下功夫,要保持奋斗精神。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能够实现的,必须充分激发全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形成全市干部群众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开天辟地、敢为人先,这是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同时也是上海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内在基因和生存密码。大胆试、大胆闯应该成为上海干部群众的基本特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要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上海在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以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激发创新创业激情。

    在营造干事创业环境上更下功夫,要加强制度供给。“我们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最缺的是制度供给。”“只要有制度供给的需求,我们都应该及时研究、尽快出台。”改革开放再出发,上海之所以特别强调“制度供给”,就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改革,通过改革来解决我们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笔者最近针对上海部分党员干部的问卷调查显示,78%的被调查者认为,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比较有效的措施是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问责和容错双向发力,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对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富有创新精神的干部,要政治上关心、精神上褒扬、物质上奖励、工作上支持、心理上关怀,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加大治庸治懒力度,打造更优的创新生态,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这次全国两会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监察法草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要全面抓好宪法贯彻实施,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加快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在营造干事创业环境上更下功夫,就必须进一步推进“放管服”。尤其是对前期改革试点中暴露出来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通过调查研究,寻求新的破解之道。比如在证照分离后,如何解决办证难问题,大幅减少许可证审批,各类证能减则减、能合则合;如何进一步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最大限度缩小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范围。要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力打响上海“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群众和企业获得感。面向市场主体和市民的服务事项,要力争做到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逐步实现协同服务、一网通办、全市通办。减环节、减证明、减办事时间、减跑动次数,从“群众跑腿”转向“数据跑路”。着力把上海打造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城市。

    在营造干事创业环境上更下功夫,需要“厚植人才优势”。“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是上海城市精神的基本内涵。加快建设全球性人才高峰,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就需要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比如创新环境、市场环境、生态环境、法治环境等;还需提供住房、医疗、子女教育、人才再教育、安全等保障;需要提供足够的人文关怀,从思想、观念、人格上,去真正尊重、理解、关心、爱护人才,始终把人才放在心上,以“店小二”的角色定位,主动联系人才,摸准脉搏排忧解难,贴近心窝亲情关怀,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使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下、用得好,让上海成为天下英才最向往的地方之一。

    事在人为。新时代新使命,让我们汇聚起各方智慧和力量,让干事创业的氛围浓些、再浓些!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副主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专家)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