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3月30日 星期五
8
文汇教育

中考 “新政”能否治愈家长的升学焦虑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随着上海中考改革方案的 “落地”,不少学生家长尤其是小学生家长,集中关注的是,为了能在日后获得优质高中的 “入场券”,孩子 “小升初”究竟应该选择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而且,和现行中考方案相比,未来的中考科目不仅有所增加,考试方式也有很大变化。 “未来,如何有效控制孩子的学习负担?减负,真的有可能吗?”

    针对这些学生家长关心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沪上相关专家。

    Q1

    上海实施新中考方案后,学生的负担会增加吗?

    王洋 (曹杨第二中学校长):

    上海中考改革,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现 “一考多用”,这有助于减轻学生重复备考的负担和压力。同时,在考试内容上,改革后的中考强调提高命题质量,增加跨学科案例分析,突出实验操作,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内容。而在成绩呈现方式上,采用分数、等第等多种形式呈现后,也有助于克服 “分分计较”现象,传递素质教育导向。

    中考改革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这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需要蹄疾而步稳。

    张人利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

    考试科目增加和学生负担增加之间,并没有必然关联。试想,如果我们的考试只考语数外三门,甚至只考一门,学生每天围着这仅有的几门科目学习、操劳,学习难度并不低,考试压力会更大。

    此次中考改革,除了改变计分科目、调整分值、完善录取办法之外,还有助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以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关键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例如,在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中设立校综合考察环节,增加跨学科案例分析的考核。这些改革举措将积极引导和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李百艳 (建平实验中学校长):

    中考改革引导师生重视每一门科目的教与学,丰富学习经历,避免学生的偏科与知识面的窄化。物理和化学实验操作考,外语听说测试,跨学科案例分析等新增的考试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素养,可以更好释放学生的创造力。

    中考改革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与高考改革相承接的必然选择。如果我们能做到知其变,也知其所以变,在这场改革中我们就不仅仅能顺势而为,也一定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大有作为,努力推进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Q2

    实施“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对公办和民办学校意味什么?

    贾炜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上海中考改革提出, “在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批次,50%至65%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实行名额分配,其中的70%由市和区教育行政部门分配到不选择生源的每所初中学校,并逐步扩大该比例。”这条政策的关键词是 “不选择生源”。也就是说,不管公办还是民办学校,要享受名额分配的优惠政策,前提是不挑生源。此次改革目标,就是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生态,促进公民办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今年,市教委将加强对本市公办初中的扶持力度,引导更多学生和家长选择家门口的好学校。

    另一方面,在此次中考改革方案发布前,上海已经发布今年的 “幼升小”新政,实行 “公民同招”。幼升小解决的是 “进口”问题,而中考改革是通过调整 “出口”政策缓解升学焦虑。可以预计,政策的组合拳作用下,将进一步实现中小学生减负的目标。

    万玮 (平和双语学校校长):

    上海的民办学校还细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学校之间差异较大。这次中考改革方案出台,对不同类型民办学校的影响并不一样。有的学校受到 “新政”影响比较小,有的学校可能影响大一点。但是不管如何,民办学校都应该有服务大局的意识。此外,有的民办学校目前正在酝酿,今后可能实行 “摇号入学”,不再选择生源。我们相信,中考改革的指挥棒作用,将促使上海基础教育更加健康、有序发展。

    Q3

    对学校来说,新中考会带来哪些新的变化和挑战?

    胡培华 (虹口实验学校校长):

    面对中考改革,基层学校校长必须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准备:学科教师的准备;教师专业素养的准备;学生适应变化的准备;综合实践活动的充分准备。每一位教师要深入研究,充分弄懂学科学习的要求,挖掘并把握所授科目的学科育人价值;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抱负,从小打牢文化基础,做好知识储备,锻炼自身生存能力,而这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提出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备的能力和品质。

    时咏梅  (黄浦区教育考试中心主任):

    细细体会上海中招改革的初衷和考试制度的设计,会发现新政的目标之一是培养 “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要围绕这个重点引领学生发展。中考改革明晰了素质教育导向。如果仍以 “应试思维”不断强化知识的超前学习和反复训练,很可能得不偿失。

    Q4

    建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将给初中带来哪些影响?

    胡兴宏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原所长):

    综合素质评价是上海中考改革的一大亮点。与单科学习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上更具有特殊重要的价值。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招改革方案,对于初中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如能得到更好实施和科学合理的安排,将为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拓宽时空,这也符合学生的天性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进行平衡和结合,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方式。

    朱越 (七宝中学校长):

    中考改革方案将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构体系、指标内容和评价方式与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贯通,既客观记录学生初中学习生活的成长轨迹,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注重内心体验,更为重要的是贯通了初中和高中的育人评价方式,让初中和高中学校能依据学生成长需求,提供适切的课程和教学,形成初高中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

    Q5

    学生该如何应对新增历史和道德与法治纳入计分科目?

    何宁 (黄浦区教育学院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教研员):

    上海中考改革方案强调,要通过丰富学生的学习实践经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完全契合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对于思品学科教师而言,应该想方设法优化教学过程,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真正呼应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育要求。

    初中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逐步转变学习方式,通过开放的活动和思辨过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陈骥 (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历史教研员):

    上海中考改革将历史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是国家从育人为本、以考试制度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历史独有的学科育人价值和社会功用的战略举措。以 “知真”为育人基石,以 “求通”为育人桥梁的中学历史教育,最终指向的是进一步帮助学生丰厚德性、坚定操守,树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人文基础。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