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3月30日 星期五
2
要闻

餐饮环保监管形成“黄浦模式”

市环保局通过大调研,梳理典型、提炼经验,形成一套“让油烟不再扰民”的新做法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在上海中心城区,大大小小的餐饮企业 “无缝”融入商圈、社区,提升了城市的温度,同时,其油烟扰民也一直是居民投诉最集中的环境问题之一。如何对餐饮业加强环保监管,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市环保局在近期的大调研中,梳理典型,提炼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做法。

    在上海的时尚地标——新天地,以跨界为主题的 “The House新里”现有租户11家,其中6家是餐饮租户,2家轻餐饮。在这栋商务楼楼顶,并没有形成 “烟囱林”,各家的烟管被统一接入了一根主烟道,油烟废气在排放前会经由楼宇业主安装的两套集中式油烟净化装置处理达标。这根主烟道上,还安装了环保部门的实时在线监测系统。

    黄浦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一边给记者展示手机App端的排放检测数据,一边介绍说,对 “The House新里”的油烟,监管的主要精力是 “抓大”——不仅在于盯住大管道,更在于让楼宇业主为污染排放和环保设施运行 “负总责”,行政效能由此显著提高。

    楼宇业主方需要承担的责任,一方面是集中建设、维护环保设施,并根据其处理能力,合理安排租户业态和经营规模;另一方面,业主通过与入驻的小餐饮机构签订环保监管协议等方式,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从而将日常监管做得更实。

    强化业主的环保责任,并不意味着为其增添沉重负担。事实上,之所以  “抓”,最终还是为了更好地“放”。在黄浦区,商业楼宇只要环保设施到位、日常监管到位,入驻的小餐饮企业,其环评备案程序将被豁免。由于流程简化,而且违规风险降低,最终,环保表现更出色的楼宇,自然对租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这一次针对餐饮业的大调研,也覆盖了相距不远的思南公馆,这里同样试点了 “以大带小” “抓大顾小”模式。许多栋老洋房里入驻着约30家餐饮企业,业主为他们统一建成油污废水处理设施,并结合处理能力为餐饮商户提供“排放配额”。

    可以说,黄浦区环保部门在餐饮方面的监管经验,其基础在于业主对租户最了解,因此,无论楼宇内的空间如何腾挪,无论入驻业态如何变化, “接地气”的环保监管始终不会缺位。

    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市餐饮行业的环评管理目前已全面从审批制切换为备案制。以往,一家餐馆往往要耗费一个半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拿到环评批文,进而办理其他必备的证照。而在备案制下,许多企业可以在当天完成备案手续,大大优化了营商环境。不过,餐饮业环保事前审批的放松,也使得事中、事后管理压力陡增,要想依靠现有监管力量做好监管,必须有制度创新。

    在今年早些时候的调研中, “黄浦经验”得到了市环保局的重视和肯定。同时,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餐饮业者对环保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等了解不多,造成企业环保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为此,市环保局快速行动,目前已与市餐饮行业协会编制了 《饮食服务业环保守则》,将餐饮项目如何选址、油烟排放口如何设置、环保设施如何运营、环保标准规范有何要点等,精炼为七页的手册。利用手册,环保部门可以对餐饮经营者更充分告知,并要求其自主承诺遵循,这与之前 “抓大顾小”的尝试一起,构成了更完备的餐饮业环保管理模式。

    民以食为天,监管要接地气。据悉,结合 “黄浦经验”,环保部门将适时把更好的事中事后监管向更多中小餐饮业态辐射,并与环保管理体制改革相衔接,比如将环保监管下沉到街镇,更多对接社区网格化管理,并强化自律。相信油烟扰民的问题必将彻底化解。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