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祝越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意味着什么?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这一问题被深度聚焦,更进一步凝成共识:将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推进。
《政府工作报告》 明确提出,今年的目标是要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着力推动平衡发展,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加快成长。要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编制实施相关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项目。要实施重点城市群规划,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要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今年再进城落户1300万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健全菜市场、停车场等便民服务设施。有序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完善配套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加装电梯。加强排涝管网、地下综合管廊等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人,要加强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管理,使人人都有公平发展机会,让居民生活得方便、舒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要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
“强调生态”已成为未来城镇化的重点。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共同呼吁的热词。代表、委员们表示,如果不按照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发展城镇化,必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如果抽去了城镇化的实践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也将失去其主要载体。丁仲礼代表表示,在城镇化进程中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加强区域性大气、水、土壤污染的综合整治,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周燕芳代表说,要探索建立环境责任险的强制保险机制,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评估鉴定机构,推进环保部门与保险行业的数据共享。(本报北京3月19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