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祝越
《政府工作报告》 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指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3%以上”。文化产业增长喜人、日益壮大,已经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上升空间广阔,发展前景可期。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关话题再次引发代表、委员广泛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 还对2018年文化建设提出目标: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好新型智库。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
我国文化产业正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文化强国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现,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逐年加大。来自上海的代表、委员表示,文化产业的核心驱动力与竞争力正由后端要素与资源,大幅度转向前端产品,并极大地促成关联产业的技术升级与产品升级,文化消费需求成为多数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王安忆、曹可凡、潘向黎等代表不约而同地在审议时谈及上海独特的文化土壤,并期待“上海文创50条”加快推进申城文化产业变革———上海将聚焦影视、演艺、动漫游戏、网络文化、创意设计、出版、艺术品交易、文化装备八大产业领域,立足于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从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合理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等四方面,为促进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到2035年,上海将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尚长荣带来了 《曹操与杨修》,陈薪伊带来了 《商鞅》,罗怀臻带来了《金龙与蜉蝣》 ……”曹可凡代表认为,上海要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人才集聚将是重要一环,“能够吸引各路名家、人才、展演和艺术品前来上海,能成就新的不可复制的海派文化。”
廖昌永代表正尝试互联网音乐教育———将音乐剧课程放上网,让更多艺术爱好者随时学习艺术。他希望,上海通过艺术教育多样化吸引更多年轻人,“让青年人享受艺术、学习艺术是所有艺术家的责任。”
(本报北京3月16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