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3月12日 星期一
5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范迪安委员:文艺工作者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与特征,牢固树立“高峰意识”

创作要走出“小自我”投身“大时代”


范迪安委员。

本报特派记者 赵立荣摄

    ■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与特征,立足现实,走出‘小自我’,投身‘大时代’,在文艺创作中体现深刻的社会关切、现实关怀和思想追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日前在文艺界别联组会议上对如何创作出无愧时代的精品,开出一剂“药方”。

    “这几年,文艺界在创作思想、观念和方法上有了新的自觉,涌现出一批新的力作,但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机遇中,还缺乏对‘高峰意识’的认识和树立,文艺创作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浮躁’与‘急就’。”范迪安的这番话引起在场众多委员的共鸣。

    面对如何通过创造艺术的高峰,凝聚精神力量这一时代课题,范迪安认为,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文艺创作的“高峰意识”。“今天,时代精神就蕴含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文艺工作者有责任也有能力创作出聚焦新时代、反映新生活、展现新风貌的优秀作品,这不仅是对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回应,也是文艺工作者不断努力和探求的方向。”他如是说道。

    在范迪安看来,扎实的文艺创作功底和深厚的文艺素养是“厚积”之基,在创作过程中则应锐意追求“薄发”之境。“要营造一种远离功利影响、自由宽松的社会氛围,使文艺创作者克服焦躁,真正沉下心来练功磨剑,创作出饱满而丰厚的‘慢工细活’,打造文艺精品,以‘高峰意识’朝向‘高峰目标’。”

    范迪安说,高峰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既离不开文艺家苦练内功,也离不开政府加强助推。他建议,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进一步形成指导性创作生产规划,并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持续打磨、精炼优秀作品。此外,政府要推动对艺术佳作的深度阅读,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把优秀作品送往国际艺术主流平台,让世界看到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与文化气象。

    作为一流美术学府掌门人,范迪安从艺术教育和实践出发,提出完善艺术院校科研标准和机制的建议。

    “长期以来,艺术创作成果不算科研成果的做法制约着艺术院校师生的创作积极性,艺术创作过程本来就是科研过程,创作实践成果与理论研究成果同样具有科研价值。”为此,范迪安建议艺术院校主管部门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之外增加创作科研系列,建立艺术科研新机制。具体而言,应包括艺术科研项目遴选机制、成果评价机制、奖励机制等,将艺术创作、展览、表演成果等形成一套合理的成果类别体系,激发艺术院校创作科研动力,以此推动产生更多高质量艺术创作成果,进而攀登上文艺高峰。

    (本报北京3月11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