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沈竹士
到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攻克贫困人口集中的乡(苏木)村(嘎查)。他还指出,要重点解决好产业发展、务工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保障等问题。要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机制,解决好因病致贫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具体目标: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要深入推进产业、教育、健康、生态扶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今年1月5日举行的脱贫攻坚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透露,2012年底时,我国贫困人口为9899万,经过近年的努力,已减贫6600万至6800万人,接近70%的贫困人口已经消除了极端贫困,说明我国脱贫攻坚大局已定。
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脱贫攻坚的形势变化、工作进展情况,扶贫工作在做到“五个坚持”的基础上将实现“五个转变”,即:从注重全面推进帮扶向更加注重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转变;从注重减贫速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从注重找准帮扶对象向更加注重精准帮扶稳定脱贫转变;从注重外部帮扶向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并重转变;从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由于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农村人口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相对贫困现象日益严重。近年来,很多学者对保障性扶贫进行了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2017年在《祖国》杂志刊文认为,深度性贫困是长期沉淀的多维度的福利缺失状态,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常规扶贫加以缓解。如何支持贫困群体可持续脱贫依然十分困难。按现在多数地方的产业扶贫做法,即便贫困人口收入有很大提高,但由于农村人口的极大脆弱性和兜底保障的有限覆盖,仍可能在各种风险下返贫。
民盟中央针对贫困地区公共服务短板准备了五件提案,分别对促进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儿童福利工作,克服困境儿童帮扶短板、加快推进健康扶贫工作、创新村级医疗互助制度,提高农民医保水平、加强边远地区农村卫生室建设建言献策。
截至3月5日,九三学社中央和教育界、医卫界委员已提交关于“两不愁、三保障”中教育保障和医疗保障的三件大会发言,分别聚焦教育精准扶贫、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培养未来乡村建设者、加强“三医联动”助力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