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3月06日 星期二
5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来自乡村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畅谈精准扶贫、脱贫攻坚———

“糍粑越打越黏,日子越过越甜”


巩保雄代表
杨昌芹代表
左香云代表
郭凤莲代表

    ■本报特派记者 刘 栋

    见习记者 王嘉旖

    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会前,大会安排了首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来自互联网、政府机关、乡村和产业一线等领域的十位全国人大代表先后登场接受记者采访。代表们在亮出中国“好声音”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现出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的良好形象。

    陕西梁家河、山西大寨、贵州赤水、江西井冈山……这些地方既是革命老区,也是扶贫攻坚重点地区。在“代表通道”上,四位来自这些老区乡村的基层一线代表,向人们讲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各自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陕西延川梁家河村:通上自来水,用上天然气

    “山绿了,环境变好了,产业也发展了,村集体壮大了,村民也富裕了,老百姓生活更好了。”全国人大代表巩保雄来自革命老区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那里是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插队的地方。

    “过去,梁家河村生活特别困难,吃不饱穿不暖,几个月也吃不上一顿肉。”巩保雄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梁家河村通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家家户户在镇上住上了楼房,村里办起了养殖场、醋厂,成立了旅游文化公司,去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多元。如今村民“开上了小汽车,老人有了养老金,小孩们都能上学,看病有了农合疗”。

    贵州赤水民族村:农民拿得起锄头,也编得了工艺品

    在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80%的村民住上了小洋楼,60%的人开上了小汽车。作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传承人,也是5日“代表通道”上年龄最小的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用一个竹编工艺杯向世人讲述了手拿锄头的农民如何通过竹编工艺品过上好日子的故事。

    “大家看我喝水用的这个杯子,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就是个很普通的杯子,但它是我和农民脱贫的一个工具。它外面的竹编套是用我们赤水当地的赤竹经过20多道手工加工制作而完成———通过培训,我们当地手拿锄头的农民也能够编织,编织这样一个工艺品能从中获得100元的收益,这还仅是我们竹编工艺中的一个很简单的产品。”杨昌芹介绍说,赤水是我国十大竹乡之一,除了竹编工艺品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竹工艺品;随着越来越多游客来到赤水,竹工艺品会卖得越来越好,带动更多乡亲致富。

    关于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问题,这位90后代表有着自己的思考。她以自己所在村的发展情况为例建议,帮扶少数民族农村脱贫致富,必须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民族文化、当地特色资源,“这样,远比直接用金钱更有意义”。

    江西井冈山神山村:房前屋后伸手摘桃,家家户户办起“农家乐”

    在革命老区江西井冈山,过去的贫困山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4A级乡村旅游景点。来自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的全国人大代表左香云介绍,这两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神山村搞起了黄桃和茶叶基地,家家户户办起了农家乐,“2016年,我们接待游客10万人次;到了2017年,我们接待游客近22万人次。”

    在他看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关键在于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发展产业。“如今的神山村,黄桃种在房前屋后,伸手可以摘桃。用一句话来形容现在神山村村民的生活,可以说是糍粑越打越黏,日子越过越甜。”

    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农民饮水问题、农药科学使用问题、土地修复问题……来自山西大寨的全国人大代表郭凤莲在过去五年提出了20多条建议,全都围绕着三农问题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站在“代表通道”上,郭凤莲表示将继续当好政府和农民沟通的桥梁,把农村的情况、农民的心声反映上来。

    (本报北京3月5日专电)代表照片均新华社发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