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2月28日 星期三
5
时评;国内

大群野骆驼频繁光顾敦煌西湖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总数不到1000头极度濒危


大群野骆驼在荒漠中飞奔。

周春辉摄

    ■本报记者 赵征南

    通讯员 孙志成

    记者昨天从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保护区工作人员日前在疏勒河段例行巡查时,与一个31峰的大群野骆驼不期而遇。这是保护区建立以来,首次发现大群野骆驼在保护区北部的疏勒河古河道地区活动。

    疏勒河段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见到野骆驼时,工作人员十分欣喜,当即拍摄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从驼群中可分辨出有成年和未成年骆驼,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繁殖群,它们是到疏勒河道来饮水和觅食的。

    疏勒河古河道自清代中期以来长期处于干涸和沙化状态,以往河道个别区段只有少量渗出的盐碱水,游荡到此的野骆驼也仅有一两峰。此次这么多野骆驼在这一带出现,说明疏勒河古河道尾闾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科研人员监测发现,保护区建立以来,随着严格的保护管理和区域资源环境的恢复,30峰以上的野骆驼大种群频频出现,而且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据监测记录,2005年保护区管理局成立前,一次遇见的最大种群数量仅为13峰,而2009年8月19日和26日,两次遇见的种群数量分别达34峰和24峰,2016年6月22日遇见的种群数量达33峰。而自2012年2月以来应用红外线相机监测,大群野骆驼频繁光顾敦煌西湖,2016年底的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记录到的11至16峰的野骆驼群达3次之多。

    对此,有关专家分析,野骆驼善长途跋涉,6600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加上毗邻的分布区,总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野骆驼生性胆小,遇有惊扰,就会退向沙漠腹地和深山,保护区则严格管控生态无人区;野骆驼喜食骆驼刺、芦苇、柽柳、沙拐枣、梭梭、胡杨等植物,东阿尔金山的冰雪融水下渗通过地下潜流在低洼的敦煌西湖以泉眼的形式露头,再加上当地在整治水资源上的努力,使湿地面积不断增加,为野骆驼到此觅食、饮水和生息提供了基本条件。

    与家骆驼并非同一物种

    野骆驼又称双峰驼,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野生骆驼,总数不到1000头,现在仅分布于从我国新疆东南塔克拉玛干荒漠、青海西北部、甘肃西北部进入内蒙古戈壁荒漠,延伸至蒙古和中亚的狭长“孤岛”地区,属于极度濒危物种,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同族兄弟野单峰驼,早已在数百年前灭绝。

    野骆驼的生存适应能力极强。科研人员发现,即便在恶劣的沙漠环境中,20多天不吃不喝,野骆驼也能在沙漠中四处飞驰。此外,它们的惊人能力还包括:体温能在34℃至41℃之间自然调节;血糖浓度比其他反刍动物高2倍,却没有糖尿病的任何症状;盐的摄入量是牛的8倍;能自我解毒;罕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曾经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野骆驼是家骆驼逃出野外“变野”的,另一种则认为家骆驼是由野骆驼经过长期驯化而成的。实际上,两种说法都是错的。

    从生活习性上看,野骆驼与家骆驼的区别在于:野骆驼生性胆小,遇见人会迅速逃离;体型上,双峰较小,腿细长,全部为一色(即黄褐色)。而家骆驼遇见人是不怕的、不跑的;体型上,家骆驼双峰巨大,体态臃肿,毛色除了黄褐色外,还有深褐色、黄白色、杂色等。

    从专业角度上看,两者的基因差别才是国际上认定家骆驼和野骆驼的主要指标。科学研究表明,野骆驼和家骆驼并非同一物种,他们的遗传基因相差竟然高达2%至3%,比人和黑猩猩的基因差异还要高。专家推测,家骆驼的祖先可能只是现存野骆驼的近缘种。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