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武汉2月25日专电 (驻鄂记者钱忠军 通讯员陈逗逗)蝙蝠已经被证明携带埃博拉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等多种致命病毒,但它们并不会因此而染病,原因何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揭开谜底:蝙蝠体内一个被称为“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干扰素”的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使蝙蝠刚好能够抵御疾病,却不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最新一期的美国学术期刊《细胞·宿主与微生物》发表了他们的这一成果。
蝙蝠作为第二大类哺乳动物,表现出许多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唯一能够持续飞行的哺乳动物;许多致命病毒的天然宿主;寿命普遍很长,如4至8克体重的布氏鼠耳蝠,寿命可达到40年。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团队对SARS冠状病毒进行了长达15年的研究,在我国云南发现了一处蝙蝠SARS冠状病毒的天然基因库,揭示了SARS病毒可能的重组起源。他们陆续发现了蝙蝠携带的如SARS样冠状病毒、腺病毒、丝状病毒、呼肠孤病毒等。
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周鹏博士介绍,他们针对“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蝙蝠为适应飞行而在进化中进行了适应性突变,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蝙蝠的天然免疫系统。这种变化也许可以解释为何蝙蝠携带多种致死性病毒但是自身却不发病。蝙蝠为了与其携带的病原体达成平衡,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抑制某些通道的能力。这一通道被削弱却并未失去功能,表明蝙蝠可对防御病毒的水平进行微调,有效却不过分地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虽然免疫反应有助身体抵御病毒等病原体,但对某种病毒的过度免疫反应可导致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发生严重的疾病,如SARS,其致病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病毒引起的人体过度免疫反应导致的。
周鹏表示,虽然该研究能否直接用于人类尚不清楚,但从长远来看,蝙蝠携带病毒而不患病,有望让人类从中学习如何对抗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