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颖婕
去年5月,上海纽约大学送走了第一届毕业生。他们被中方校长俞立中亲切地称为“学校共同的创业者”,因为这群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说着34种语言的学生,以相同的信任、不同的优秀,为学校开启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未来。
经过半年的数据整理,《上海纽约大学2017届毕业生去向报告》 日前正式发布。在首届共261名本科毕业生中,141人为中国学生,120人为国际学生。中国毕业生中,选择出国 (境) 留学的72人,选择就业的69人。来自用人单位的反馈显示,雇主满意度高达100%。
俞立中校长毫不犹豫地给首届毕业生打出了“120分”的超高分,他表示,如果按照传统的评价方式看待这届毕业生的升学、就业情况,“已经是一份漂亮的答卷”。但真正令他感动、震撼的是,学生们在进行抉择时,能够不畏挑战、不贪名利,只为本心。
首届毕业生人均拿到3.2份高校录取通知
这份报告显示,在出国留学的中国毕业生中,49人被 《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 世界大学排名前50位的大学录取,占出国 (境) 留学总人数的68%,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其中,九人被世界顶尖高校的博士项目直接录取。
选择就业的69名中国学生中,就职于三资企业的占比最高,达到74.6%。其中从事商务服务业、教育、资本市场服务、货币金融服务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毕业生达85.71%,还有不少学生选择了公益组织和传媒企业。
首届毕业生中的120名国际学生同样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在上海的四年,不仅有机会接触一种全新的语言与文化,更培养了一份难以割舍的中国情结、上海情结。毕业后,很多“中国通”选择留下来。
据了解,八名外籍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华各大顶尖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其中有两名学生入选清华大学2018级苏世民学者项目。
受惠于2016年颁布的上海人才新政“30条”,11名外籍毕业生留沪工作。新政规定,在上海地区高校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在“双自”地区就业的外国留学生,经批准可直接申请办理外国人就业手续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其中,美国学生泰勒·罗瑞克(Tyler Rhorick) 毕业后,经申请获得了全国首张本科学历的外国留学生工作许可证,留校从事行政工作。
据学校职业发展中心调查,2017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人均投递24份简历,获6个面试机会,收到1.83份工作录取通知。在申请研究生院的过程中,人均申请7所院校,获得3.2份高校录取通知。在攻读海外研究生院的毕业生中,37.68%的学生获得了奖学金。
不要人云亦云,教会学生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四年同窗,一朝毕业,261人做出了261种选择。相同的是,他们没有盲从、跟风,也没有将名气、排名、薪酬作为择校、择业的价值取向,而是明确人生目标和理想,坚定地听从自己的内心,走自己的路。
商业与金融专业的王嘉凌,毕业时选择入职真格基金在上海新设的华东区办公室。这是一个需要勇气的选择,因为真格基金华东区办公室初创时仅仅只有3个人,而普华永道这家令无数人向往的企业也同时向她递去了橄榄枝。然而,王嘉凌说,这个选择和四年前进入上海纽约大学的境况很像。“崭新的机会,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更让我向往。”她乐于再次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我一定要找一份我喜欢的工作,而且它能给我未来发展带来更多空间和可能。”
来自 印度的拉蒂卡 · 穆丽(Lathika Mouli) 受母亲的影响修读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并且积极投身于跨学科多角度研究 (STEM) 领域。毕业后,她加入了上海的一家区块链创业企业担任项目专员,她希望在上海积累更多工作经验,“在工作中明白和寻找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再有的放矢地攻读研究生。
来自土耳其的穆罕默德·埃尔多安(Mehmet Erdogan) 毕业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攻读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在上海纽约大学求学期间,他与北京室友闫亚元敏锐地观察到“中国制造”在土耳其及中东地区很受欢迎,他们也相信土耳其及中东地区产品在中国市场具有巨大开发潜力。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在上海自贸区“搭伙”注册了一家致力于两国双边贸易的公司,大家都戏称他们搭建了一条“寝室里的丝绸之路”。眼下,这家年轻的公司已经实现收支平衡。
“上海纽约大学四年的教育与学生们产生了很好的化学作用,我很高兴看到这些孩子想问题更宽、更远。”俞立中坦言,自己最喜欢在吃午饭的时候“逮”一些学生聊天,听他们畅谈理想。他发现,这些孩子能够很坦然地谈论自己的未来,他们都有着独立的思考和追求。“我们教育的目的不就是这个吗? 学生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被其他人的想法左右,他们知道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送几名学生进哈佛“不是我们的办学目标”
学生们的未来之路之所以宽广、多元,同样得益于学校职业发展中心搭建的各项平台。上海纽约大学职业发展中心校企关系主任郭昊表示,学校注重培育“积极的探索者和选择者”,因此经常鼓励学生在不同阶段尝试不同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
在上海纽约大学,有六位专业的职业咨询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对一职业精准服务,根据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兴趣点,为他们量身定制“四年职业发展计划”。大一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学校、学科,尽快融入环境,到了大一暑假,学校便会鼓励学生接触社会,进行一些短期实习,学校也会举办多场招聘会,邀请企业与学生建立联系;大二时,学生们需要结合自己对未来的期许选择专业,因此在这个暑假,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实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自我;大三时,学生们往往会到海外交流学习,在这一阶段,学校希望学生能够积极和家长、职业咨询师沟通,到比较想从事的职业、行业中体验一番;大四时,学生们则需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未来,学校将更加注重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做好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
若要说还有什么不足,俞立中校长认为,在首届毕业生中,唯一的遗憾是,没有人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任职。他衷心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毕业生能够真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今年两个学生进哈佛,明年五个学生进哈佛,这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也不觉得这是学校的进步。”俞立中认为,上海纽约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对社会、人类、自我有价值、有贡献的人,他不希望有人进上海纽约大学是单纯地为了要找一个好工作、申请一所更好的学校,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一定要跟随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因此,如何防止功利化也是学校下一步需要深思的问题。